如何让品牌有“品”

2010-05-02 15:21 来源:全球品牌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品牌文化建设主要任务是使消费者区别同类,形成心理认同。我和同类产品有什么不同?如何能使你赏识我?品牌要思考的是如何“与消费者做朋友”。建设品牌文化也离不开一个“人”字,也同样要“以人为本”。我们从三点来谈。

    品牌的“品”字,有三种含义,一为“品格”;二为“品位”;三为“品察”。品牌品牌,无“品”何以立足天下?

    所谓品牌的“品格”,即是品质,也可以说是“人品”。为何说品牌和“人品”有关呢?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评论某人说“这个人真没品!”什么意思?此人人品不行,遭人厌弃。品牌同样也是如此。建立品牌的过程就是考察企业品格的过程,也是考察企业人人品的过程。正如你所说,我的品牌是我的企业打造,我的企业由我来管理。品牌的内涵是人赋予的,所以品牌的品格如何,就反应了企业人的“人品”如何,也是企业人对产品的态度如何。IBM管理学院有这么一句名言:“质量是因为90%在态度,知识只有10%。”你用什么样的态度来管理企业,你的企业就会有什么样的风格。无论大的企业,还是小的企业,一个企业的兴亡,都深深打着企业领导人的烙印,“兴于斯、亡于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某某企业,有某某人的影子。例如华为带有任正非的影子,海尔有张瑞敏的特点。所以一个好的企业管理者,他所特有的人格魅力不仅影响到员工对企业的态度,同样影响到品牌形象的塑造。

    品牌的品格靠质量来反映,质量是品牌的生命。没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品牌如何参与市场竞争?还有何资格谈打造品牌?打造品牌,必须首先建设品牌的质量文化。菲利普·科特勒曾指出,品牌能使人想到某种属性是品牌的重要含义。且看那些能深入人心且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品牌,无一不是质量过硬。若离开质量谈品牌,就是在建造空中楼阁。

    海尔为什么能成为国内数一数二的品牌?这与它时刻追求优异的品质是分不开的。

    1985年,张瑞敏刚到海尔(时称青岛电冰箱总厂)。一天,一位朋友要买一台冰箱,结果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最后勉强拉走一台。朋友走后,张瑞敏派人把库房里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检查了一遍,发现共有76台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张瑞敏把职工们叫到车间,问大家怎么办?多数人提出,反正也不影响使用,便宜点儿处理给职工算了。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800多元,相当于一名职工两年的收入。张瑞敏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他宣布,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谁干的谁来砸,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很多职工砸冰箱时流下了眼泪。然后,张瑞敏告诉大家——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质量就是品牌的生命。

    海尔走到今天,若没有过硬的产品质量,也不可能有现在的成绩。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也成了业界的一个美谈。

    还有汇源果汁,是国内果汁饮品的龙头企业。在进入美国市场时,曾受到百般苛察。在经历了美国食品监管署一个月四次不定期抽查的“特殊待遇”后,其优良的品质终于让美国人折服。一位美国官员说:“如果我下一次再看到是中国制造的食品,我就会很放心的吃它,因为它的品质的确是优良的。”

    而现在,很多“无品”企业为了追逐利润,抛弃了道德和良心,一味上演“浮夸风”。那就是学保健品行业的炒作手法,炒概念,重营销,捞完就撤,把企业当作了赚钱的机器。不管产品质量如何,先刮头脑风暴,把概念和名声先炒起来,一副大国崛起的架势。加上万明坚式的疯狂营销,这龙卷风-全球品牌网-就刮起来了。龙卷风来时,猪吹得都能在天上飞,可猪毕竟没长翅膀,龙卷风也不可能老刮,跌下来可比飞起来更迅速,摔得也更惨。直至那三只鹿也从天上掉下来,砸到千家万户的心头肉,才砸醒了众多企业人。企业不把消费者当人,最终的结果是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时间证明,那些靠欺瞒顾客而短时间获利的品牌,最终都被消费者唾弃而引火自焚。且看那些因追求利润而置道德、法律和消费者权益于不顾的“无品”企业,是怎样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公司标志
编辑:微凉
连天红 品牌传播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