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打赢中国饮料战全攻略(4)

2010-05-03 07:53 来源:品牌经理人 我要评论    

分享到:

    作为条件,经销商拿货必须给娃哈哈提前打款,娃哈哈先付利息,销售结束后,娃哈哈返还抵押款,并给经销商提取返利。

  这种通路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一方面,娃哈哈最大限度减少了资金风险;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批发商的积极性,双方形成真正的信用-利益共同体。因为娃哈哈有强大的产品和品牌,而经销商则熟悉当地市场。

  任何营销都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危险游戏。相对于很多跨国公司的品牌代理制或本土企业自己招聘人马、全资编织市场网络,娃哈哈的联销体模式更为经济和高效。各级大大小小的经销商一方面可以使娃哈哈迅速地进入一个陌生的市场,大大降低市场的导入成本,更重要的还在于,这些与娃哈哈既为一体又非同根的经销商团队,是保证市场创新、增长和降低风险的重要力量。而游戏规则的清晰明确,也实现了市场的制衡。尤为重要的是,它避免了娃哈哈营销队伍的恐龙化。事实上,三株、健力宝等企业走向衰亡,几乎都是因为营销战线过长,企业负重前行,最终因管理脱链而崩盘的。

  挑战“两乐”神话

  如果说,90年代,老宗在产品布局、产业布局、营销布局上一直在演练这套收放自如,攻守兼备的宗氏兵法的话,那么1998年娃哈哈推出碳酸类饮料的非常行动,说明这套兵法已经基本上演练成熟。用老宗的话说,是到可以“想怎么打,就怎么打”的时候了。

  1998年,娃哈哈在非碳酸饮料行业中已经奠定了霸主地位,要不要进军占中国饮料市场近一半的碳酸饮料,同“两乐”正面交锋,是娃哈哈面临的一个战略选择。当时,宗庆后被包围在一种悲观的气氛中,甚至连他的部下也多有怀疑。也难怪,斯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碳酸饮料的绝大部分份额一直被“两乐”垄断,而在中国,这个数据更是一度达到在80%以上。90年代初,还有一批国产可乐品牌诸如重庆的天府可乐、山东的崂山可乐、河南的少林可乐、北京的昌平可乐,甚至在非常可乐的老家杭州,也曾有一个听上去非常响亮的牌子“中国可乐”,然而,没有几年,在“两乐”的市场夹攻和合资诱惑下,“水淹七军”,这些牌子基本上都战死沙场或缴械投降。

  在非常可乐之前,“两乐”在中国再次续演了他们在世界其它地方的征服史,凭借强势的品牌号召力和大手笔的资本投入,加上宁可几年不赚钱也要取得市场份额的战略部署,“两乐”几乎粉碎了中国所有本土品牌的反击。

  明面看来,“两乐”为寸土之地可以争得你死我活,但实际上通过在世界各地长期的征伐,两者之间实际上已经建立了一种类似“天然盟友”的游戏规则。一方面,“两乐”已经在中国的很多重要地区,尤其是大城市建立犬牙交错互为你我的销售渠道,使其它品牌很难有所作为。

  所以,当宗庆后决定推非常可乐上市时,很多人不解,因为这之前有太多的失败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卖什么不好?为什么要卖可乐?还有人甚至悲观地说:“非常可乐,非死不可,非常可乐,非常可笑,猛推非常可乐最多是昙花一现。”

  但是老宗仍然毅然决然地推出了“中国人自己的可乐”――非常可乐。这并不是完全出于民族自尊心的“义举”,作为一个进取型的企业家,宗庆后认为中国本土可乐品牌没有一席之地,一方面是因为在配方、品质控制、营销、品牌管理方面的综合实力的欠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一些人在跟国际大公司的对抗中兵不敢出、阵不敢对、未战先败的精神虚弱。

公司标志
编辑:微凉
连天红 品牌传播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