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为,从需求角度对食品行业进行分类更符合营销学的原理,对企业的参照意义更大些。第一类是基本食品类,属于满足果腹之需的食品,比如面粉、大米,以及其初加工的产品,如馒头、面条、米粉、普通蔬菜等。这类食品的特点是必需品,需求量大而且需求持续,并且技术含量低。消费上并不看重品牌,目前还属于质量主导型;第二类是调剂食品类,属于满足口舌之欲的食品,比如基本食品类的深加工产品,如北方的水饺、油条,南方的米线,还有更多的调味品和作料。显然是对食品的更高需求了,从吃饱上升到吃好,但还是在厨房里打转;第三类就走出了厨房,是休闲食品,也是满足口舌之欲,但更侧重休闲的精神意味。比如水果、糕点、饮料以及零食等;第四类是嗜好食品类,主要就是酒类;第五类是营养食品类,特指经过加工的富含营养的食品。比如各类保健食品。 消费场合和消费心理 儒家思想里有个“慎独”,没人监督的情况下还不办坏事,那才叫君子呢。实际上穿着再讲究的女孩子,周末休息睡大觉也有邋遢的时候。中国人好客又好面子,表现在吃上更为明显。也就是说,在很多时候,吃,不是个人的事。 第一类的基本食品,是为了满足基本需求的,不带有社会属性,其消费层次取决于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识。以大米为例,一般家庭购买散米比较普遍,对品牌没有散迷需求,甚至对品质的要求也不苛刻。迎合这个群体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所定的营销策略,是不可能参照中产阶层的。对一般家庭购买形成影响的最大因素是价格,基本食品类中的低端产品的竞争往往最终要体现在价格上。这个类别里的中高档产品的消费影响因素主要是以品质为核心的品牌因素。中产阶层的家庭已经放弃他们认为品质没有保证的散货,对大米的口感、产地和生产厂家更为关注,在经过一定时间的选择后,会对某一品牌形成比较稳固的忠诚度,从而表现为很强烈的品牌消费意识。整体而言,这个类别的产品技术含量是低的,但要提升品质,技术要求之高又非一般生产者所能企及。绿色食品的概念,要想在这个领域有所实现或普及,实在是需要大投入的。但我们国内的生产水平和生产信誉离此标准的距离之大超乎想象,所以高端产品基本是国外品牌一统天下。 第二类的调剂食品主要体现在对基本食品的口味加工上。对于一般家庭而言,简单的调味品就足够了,但这一类产品的利润却非常低。很显然,要乡提升利润水平,必须把目光头向越来越多的比较讲究的家庭。而这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我们拿调料为例,如果普遍使用调料,如味精之类,目前来看并不具备太大的拓展空间,恐怕几个大品牌把持市场的局面难以改观,新品牌的介入难度比较大。这类小品牌的发展思路一是塑造相对强势的区域品牌,二是与大品牌合作。值得关注的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调味品,比如陴县豆瓣酱,许多川菜要想做得地道,是离不了的。地产的特点是风味专一、原材料和生产成本不高,却属于中高端市场需求,具有较大利润空间。实际上,地产类食品的开发还远远没有满足市场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