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志曾经到山东一个卖主那里买古家具,买卖成交后和卖主闲聊时了解到这户人家还有一把祖传下来的2米多长的老枪,于是他要求那位农民拿出来给他看一看,虽然对老枪一无所知,他还是买下了。可他也不知道有什么价值,就随手搁在家里放杂物的地方,很久以后碰巧让一个懂枪的朋友撞见这件东西,才知道这是义和团的火绳枪。此后,在那位朋友的指点下,慢慢地,张连志开始了大规模收藏。如今,在他的私人博物馆里,已经有各式各样的手枪、短步枪、步枪等一共216把,其中包括1809年的燧石击式发火滑膛枪和1854年的火帽击法式线膛枪,这些都是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使用过的。他说收藏这些,可以看到这是中国清末屈辱历史的见证物,也是研究我国近代兵器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具有记录历史的意义。当然,这些枪都已灌铅,只能把玩,不能当武器了。 到海外收藏石造像 博物馆中的镇馆之宝是一尊北魏时期的佛头,张连志说它完美地体现出佛性的四个特征:高肉髻,螺发右悬,眉间白毫,大耳垂肩,是从当时石雕强调瘦削型的“秀骨清像”向后期丰满型转型的典型作品。他一人就收藏了北魏起到明代的石造像有数百尊之多,其中比较完整的头像就有120尊,比台北故宫的还多,所以他自信是国内最多的。 在他看来,“石造像是‘宫廷文化’,它们雕刻精致,线条流畅,价值非常高,国外的大小博物馆都以能拥有中国的石造像为荣”。可惜,因为历史上一场场的毁佛运动损毁了大多数石造像,石造像存世量很小,很多还缺胳膊少腿,不是佛头被砍掉了,就是碎裂成大大小小的残块。十三年前,人们对文物的认识不足,他在乡下走访时经常看到很多石佛像随便丢在村头路边,他就去收藏,时间长了,就有人会主动拿一些出土的物件来找他,从此收藏逐渐增加。 后来,他还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乃至巴西等一些地方收购中国文物,曾经为了一件藏品他四次去藏家家里,最后感动了那家人,决定把那件佛像卖给他,“大约10万澳元,当时够买一套大房子了”。 漆器是家具中的珍宝 明清家具的收藏最近十年非常热门,张连志说现在大家重视黄花梨和紫檀家具,对漆器的重视不足,是一大遗憾。他认为明清家具的收藏不在于材质,“虽然漆制家具多数是用柴木做的,但工艺复杂而且优美,价值不在黄花梨之下”,如彩漆,是先披麻,再挂上传统工艺的灰,几麻几灰后,在灰层上刀刻,再填以彩漆。而彩绘则不用刀刻,用笔绘制。这些都是现在难以仿制的,而且因为木质软,保存难度大,所以保存到现在的也都比较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