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把玩文物感受文化

2011-11-23 09:24 来源:中华古典家具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作为中国古玩收藏界的第一人,马未都的收藏经历充满了传奇性,他下过乡、插过队,曾经是文青、编辑、作家,做过机床工人。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马未都经常从地摊上买几块钱的老物件拿回去琢磨。“走上收藏之路是因为兴趣和爱好。认准一条道儿,一路走到黑。”

    从个人乐趣到公众乐趣

    上世纪80年代,当普通人把家中“不值钱”的老玩艺儿卖掉扔掉的时候,马未都却开始从早市地摊、文物商店里淘宝贝了。“那时文物收藏长时间处于低谷,而我赶上了这个好机会。当时没人造假。我们买到错误的东西,也是古代的赝品,那是历史上的错误。而这种东西也是有价值的。”

    10年的原始积累使得马未都的藏品初具规模,而现在他主要是通过拍卖公司购买。马未都并不认为时下拍卖公司的拍品都很昂贵。“现在拍卖行很多,有好东西出现不一定是善物善价,特别是一些中小拍卖行里也有很多性价比较高的文物。多数人或外行只盯住大牌拍卖公司的几件重要拍品。而我是站在专业角度来选择。”

    在30年的收藏生涯中,文物给了马未都莫大的生活乐趣。而现在,这种乐趣已经由个人视角转化为公众视角。“现在我往往站在普通参观者的角度去选藏品,买一些观众看着感兴趣的物件,更注重它的观赏性和幕后故事。比如我最近在拍卖上买了一支十二花神大瓶。十二花神一直到中国明清时期还没有确定下来,普通观众也不知道十二花神还分男、女。直到清末才由俞平伯的祖父俞曲园敲定了十二花神都是谁,分别代表什么。比如李白代表牡丹。这就是公众乐趣,因为公众能够理解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马未都说。

    中国的“把玩”文化

    马未都对中国的器物文化特别感兴趣,尤其是瓷器和家具。“我最早感兴趣的就是瓷器,就是觉得我生活中看不到这么漂亮的东西。中国有句话叫‘把玩’,器物可以把玩,可以落到实处。比如一个杯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杯子有两种,一种带把儿,一种不带把儿,那么我就会想‘人类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意识给杯子安个把儿的?’而这样的问题只有文物可以给你解释。在把玩器物的过程中你可以提出问题、解答问题、了解历史。”对于拍卖市场中书画交易的火爆,马未都有着与众不同的观点:“书画市场比较热是因为书画流通量较大,更容易交易。很多藏家内心对书画缺乏惜售情结,大多是想卖出去赚钱。而器物类的情况相反,多数藏家比较物化,得了一件器物拿回家把玩,往往就舍不得拿出来了。”

    马未都认为书画鉴赏需要很深厚的功底。“专家对书画的评价大都会用到‘笔力雄健、布局严谨’,可是这种说法比较虚无缥缈,所以目前大部分电视收藏节目不做书画专场,因为书画鉴赏很难吸引普通观众,没有收视率。根据统计,文物鉴赏电视节目收视率排名是陶器第一、玉器第二、家具第三。”

    鉴定是一种强化训练

    当初马未都迷上收藏时经常去故宫陶瓷馆看瓷器。几年下来他对故宫陶瓷馆的那几百件展品如数家珍。现在马未都能准确鉴定陶瓷的年代和品质,甚至看到瓷器正面的图案马上能说出另一面的花纹。“对于文物的每个问题、每个细节我都要琢磨清楚。”

    如今慕名来鉴定文物的收藏者络绎不绝,而马未都每个月都会抽出一到两天进行面向公众的开放式鉴定。“这种鉴定强度非常大,一天在现场要面对上百件藏品,并马上进行鉴定分析,对藏家揭示答案分析渊源。这对我而言也是一种强化训练,就像主刀大夫进行临床诊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锻炼眼力就是要多看实物,实物看得多了,就会对真品、赝品形成一种感觉,也就掌握了其中的规律。鉴定需要无数正确实践经验的积累。”

    对文物真伪的把关,马未都很有自信,“我二十几岁开始收藏,累积了30年的经验,又长期处于文物采买第一线,大多数赝品逃不过我的眼睛。”

    审美是个复杂课题

    2008年年初,马未都开始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中教授收藏知识。他的讲课一经推出便广受关注,收视率甚至超过了一些热播电视剧。为什么很多鉴藏专家难以言表的文物之美,马未都却能表述得深入浅出?“审美是个复杂课题。我经常说收藏最重要的是多读书,不仅仅读收藏知识类的书,还要读史学、哲学、美学、社会学等各学科的书籍,才能对文物作出正确的评判。我做过编辑,年轻时最喜欢政治,后来继而喜欢历史,对艺术的喜爱是附加的。因为涉猎广泛所以能够触类旁通,能够生动地表述一件器物的来龙去脉,我的表达普通人可以理解。比如有些专家评价瓷器时很喜欢说‘颜色还不够肥厚,胎有点软’,老百姓最不爱听这话了,瓷器还有什么软硬之分?而我会告诉藏家,胎是有软硬的,只有见得多了才能看出来。就像一个馒头,山东的戗面馒头你一看就知道硬,而老北京的发面馒头一看就软,但外国人看不出来,因为你熟知它所以能看出来。一个人对某样东西能够达成判断,主要是对它熟悉。”

    针对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定价及评估体系的混乱,马未都认为短期内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艺术品市场的火爆导致一些没有任何资质及实践经验的所谓专家也想分一杯羹。甚至有些业务很差的人也公开在电视上冒充专家忽悠观众。而多数电视收藏节目里对藏品的定价都明显偏高,有的甚至会偏离本身价值一倍以上。因为评估价格的人往往是不买文物的人,这个评估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我做电视收藏节目更多侧重文化背景,不去纠缠于如何辨别真假和判定价格。因为这两方面专业性很强,争议很多,标准比较混乱,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解释清楚的。此外价格本身是变动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价格随时都在变化。”马未都表示自己从未算过其藏品到底价值多少,“因为那些珍藏是不会卖的,是要传世的。”

    投资古玩要熟悉文化

    现在中国各个门类的收藏品和艺术品都很火爆,艺术品市场也不断有藏品拍出天价。马未都认为这种不断上涨的行情将持续下去,因为艺术品市场的投资对象数量有限。“中国艺术品就是最近一两年上涨比较快,这与整个经济环境有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艺术品会因为稀缺性越来越贵。特别是古代艺术品,它的数量会随着自然灭失、进入官方收藏机构等逐渐萎缩,而且每一个进入艺术品市场的人,都会对它形成压力,并导致价格上涨。而当代艺术是能够生产的,画家还在,瓷器还能再烧制,这是个变量,这个变量会随着需求增加、生产扩大而递增。”

    马未都建议,普通藏家投资文物古玩关键在于熟悉自己的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提高文化生活品质。“要建立一个正常的文化消费观,别老想着投资,就不会上当。当然普通人收藏还要多读书,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有机会再拜一个老师,不要急于求成。”

    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收藏家往往都是顶级学者,他们倾其一生的精力著书立传,表达自己对收藏对历史的独特见解,比如赵明诚写出了《金石录》、欧阳修写出了《集古录》、吕大临写了《考古图》。而当代投资型收藏家更希望拿艺术品投资赚钱,对艺术品缺乏感情。对此,马未都表示:“现代人对文物的热情,很大一部分还是源自经济上的热情,它值钱啊。”马未都并不反对投资型的收藏,他认为无论出于哪种目的收藏最终都会对文化产生兴趣。“投资文物在去伪存真的过程中,你学习了研究了,一点一滴,潜移默化,你就了解了中国的历史。”

公司标志
编辑:编辑组
连天红 藏家故事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