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志:藏家只是“过路人”

2010-06-11 07:57 来源:扬子晚报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张连志

    1957年生于天津,从年轻时就酷爱收藏。二十多年来共收藏各类珍贵藏品2万余件,门类横跨漆、木、瓷、石以及明清家具等多种,数量超过两万件,创立了天津第一座私人博物馆。现任天津市某餐饮集团董事长,天津市华蕴、隽祯、古雅博物馆馆长。

    收藏经验

    要有感觉和嗅觉

    张连志说收藏家的“嗅觉”很重要,要能发现好东西,甚至能在大家赶大潮之前就领先一步购藏。他自己虽然重点收藏家具和石像,但是也收藏近代工业品、石狮子等等文物,“凡是古的东西都有兴趣”。对于藏品的鉴赏,张连志说除了技术,还要看感觉,“熟能生巧,经验多了,看一两眼就能把东西审透了,真品的味道是模仿不出来的,凭眼力、手感就能鉴别出来,有时感觉超过了用科技手段对文物元素含量的鉴定。”

    欣赏残缺之美

    现存石雕大多有残缺,有些地方的文物贩子为了卖出高价,会把残缺的眼睛、鼻子用石像背部的石头补上,俗称“动手”。而张连志说这其实没有必要,“残缺也是一种美,也是历史的痕迹,如果补上其实反倒没有意思了。”他也收藏了很多瓷片,他认为只有真正懂得这些碎瓷片的内容,才能理解瓷器真正的含义,“我喜欢瓷器,而收藏瓷片让他摸到了门道,就好像医生一样,要了解人体的构造就要剖开了看内部。瓷片就是这样,钧瓷是什么灰色,什么润度,一看瓷片就知道了”。

    看好漆器和石像

    如今,佛像成为拍卖场上的热门品类,一尊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坐像去年曾经以1.166亿港元成交,让更多人对这一市场有了关注。张连志指出,除了铜佛像,石造像也值得关注,“价位一定会涨上去的,因为这个的数量本身就少,在私人藏家手里的更少”。另外,他也看好漆器的前景。 

张连志小时候生活在天津马可·波罗广场附近的老租界,曾经是民国政要、商界大亨的居住区,收藏家和玩家不在少数。张连志的父母就爱好收藏,在他的记忆中,父亲对古玩收藏十分痴迷,母亲的陪嫁品中就有一幅清朝名画,所以,少小时候的他就得以接触古画、瓷器和家具,对古文玩器物有了最初的感觉。

    上世纪80年代初,张连志下海成为在广州、上海与天津之间辗转的“倒爷”,经营过服装百货,也买卖过黄金,甚至还远赴蒙古开过美容店,走南闯北之余,他也从各地的地摊或是农村寻找当时还无人问津的旧物件,他最早收藏的古董是一把红木椅,花100多元买下,换来了母亲开心的笑容。

公司标志
编辑:尤文
连天红 藏家故事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