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破衣服去收古董 收藏靠生意支撑,张连志说自己做过各种生意,最用心的则是餐饮。1991年夏天他在自家一间26平方米的住房里开起了天津第一家以经营活海鲜和粤菜为主的餐馆,在这个只有6张餐桌的地方他还不忘摆上几件红木家具———他母亲当年的陪嫁,让店面有一丝古意。9个月后,张连志又用自己的全部积蓄盘下旧时英租界的疙瘩楼开辟新店。这时候他的钱多起来了,也有了更大的资金从事收藏。他回忆说当时北京的潘家园还没有现在的规模,天津鬼市的好东西倒不少,要是去晚了就看不到第一手的东西了,所以他常常半夜起来去鬼市,“冬天冷,我们就裹上棉大衣,带上棉帽子和朋友一起去看东西,讨价还价。在车上等的时候还得互相提醒别睡着了。后来人们认识我们了,因为怕他们抬价,所以我们还得穿上破衣服什么的,有点像化装侦察”。 创建“能吃的博物馆” 到2002年,生意越做越大的张连志的收藏品也越来越多,已经装满四个大库房,心思灵巧的他想到了把餐饮与文物展示有机结合起来,既给这些文物一个展示的机会,又能增加餐饮效益的模式,于是,一系列“能吃的博物馆”———这是著名作家冯骥才给张连志的餐厅的题词———诞生了:旗下的三家博物馆其实就设在他经营的三座酒家里,分别命名为华蕴、隽祯、古雅博物馆。其中华蕴博物馆收藏着上万件从汉代至民国时期的家具、石雕等文物;古雅博物馆以收藏老枪为主,包括各种中、西式枪支近300支,当然,枪已全部灌铅,失去使用功能;隽祯博物馆则以收藏明清家具为主,2500余件文物涵盖了明清时期的条几、案子、方桌、椅子、圆桌、床榻、凳子、橱柜、门窗、假山、石造像等几十种门类。 之所以叫博物馆,并非自夸,也经过了天津文化部门综合鉴定和评审,是天津的第一家私人博物馆。 走进意大利风格的老建筑“疙瘩楼”———1914年由意大利人鲍法第设计建造的样楼外墙上面满是突起的砖块,因此被天津人称为“疙瘩楼”,曾经是著名表演艺术家马连良的故居———只见庭院里就竖立着密密麻麻的石雕佛像和各种残件,进入里面楼内视线所至的也全部是石俑、石像、石龛、石鼓、石碑、战国青铜大鼎、汉代陶鼎、唐代的百佛碑、辽代经幢、宋代宫雕……放在卫生间当洗手池的不是明代的石盆,就是清代的瓷盆!在文物的环绕下,坐在清朝的太师椅上享用美食,常常让客人有点忐忑,生怕一不小心就碰坏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