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总喜欢做大市场,市场越大越好,覆盖的消费群越广越好。更高级的营销哲学是往小处想,大就是小,小就是大。 市场究竟有多大?消费群会不会太狭窄?在推出一个品牌之前,很多企业往往喜欢问这个问题。提出这种问题本身就是错误,因为能够看到的大市场肯定是成熟的市场,市场看起来虽然大,但是竞争也更加剧烈。 当前看不到或者看起来很小的市场,往往存在大机会,一方面因为竞争不激烈,未来成长的空间大,另一方面因为面对的市场越狭小越容易被接受,形成马太效应。箭牌口香糖的例子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口香糖市场有多大?很多人觉得不以为然,长期以来,箭牌一直专注于口香糖市场,还不断分化出新品牌,如益达、魄力等。2005年,仅仅生产口香糖的箭牌公司销售额达到40亿美金,超过国内很多大型企业。 另一个更好的例子是造就了中国第一首富黄光裕的国美电器,和传统的百货商店相比,国美电器只经营电器产品,看上去市场小了很多,但实际上国美的销售额超过了很多百货商店,百货商店就是因为太大而纷纷倒闭。 美国有一个专门销售太阳镜的商店叫做“太阳镜小屋”专门设在购物中心和飞机场销售名牌太阳镜,它销售的太阳镜平均每幅的价格超过80美元,平均利润达到了60%,所以生意非常红火。现在美国将近35%的高档太阳镜是通过它销售出去的。 我们都知道在国内互联网当中,百度是一个很成功的品牌,百度如何成功对抗全球的巨头谷歌的呢?在搜索市场中做得更小,专注于中文搜索市场。 可口可乐在推出之前,消费者甚至不清楚可乐究竟是什么?那个时候,可乐市场几乎为零。但是,到了今天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已经创造了数百亿美元的市场。所以,市场有多大?零,太好了,这就是最佳选择。 4、对着干胜过跟着干 跟着干也是一种企业很普遍的做法,这种做法有两种不同的心态,第一种认为市场的先行者往往成为先烈,因此最安全的方式就是,一旦某一个品牌取得成功,就立即推出模仿的产品及时跟进,从市场中分一杯羹,这种心态不仅在中小企业中很普遍。 “老干妈”辣椒酱取得成功之后,全国出现了“老干爹”、“苗姑娘”、“乡下妹”等上百个跟进辣椒酱品牌,这些品牌采取了模仿的策略,包装与老干妈近似,产品也一样,结果如何呢?2005年老干妈实现产值10亿元,利润居然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强,而第二品牌如何呢?销售额不足3000万。 第二种是认为可以通过跟进并以更大的投入、更好的资源来战胜对手。怀有这种心态的,普遍是具有实力的大企业。 表面上看,模仿并跟进是一种稳妥的策略,实际上,这是一种高风险的策略,因为跟进者几乎没有成功机会。在消费者那里,开创品类的品牌通常被当作正宗货,而跟进品牌通常被当作冒牌货,这就决定了跟风的产品没有任何的出路。在可口可乐的发展历史上,有六次著名的跟进策略,全部以失败告终。想想,凭借可口可乐的资金、人才和实力都没办法取得成功,更何况是国内企业呢? 更高明的营销哲学应该是对着干,营销不是跟着干的战争,是对着干的战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市场中同一品类的消费者会分成两个群体,一个群体倾向于选择领导者的产品,另一个群体则不愿意选择领导者的产品,并且通常选择与领导者相反的产品。在广州,《广州日报》流失的客户大多转向了特征对立的《南方都市报》,而不是处于中间的《羊城晚报》。 很有意思的是,除了前面提到的宝马,基本上成为市场上的第二品牌,都是采用或者暗合了对着干的思路。最近几年里,在国产轿车中,奇瑞汽车异军突起,成为国产汽车中的领军者,奇瑞的崛起有赖于奇瑞QQ成为了奇瑞汽车最为畅销的车型,并一举超过奥拓成为小经济型轿车之代表。为什么奇瑞QQ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呢?其关键在于QQ的战略暗合于与原来的领导者奥拓对着干的思路,QQ时尚、活力、现代的车型一举将奥拓定义成为老款,从而抢占了奥拓的心智地盘。 5、“第一胜过更好” 很多企业尤其是大企业通常有一种心态,无视市场上的对手,认为我完全可以比它做得更好,我完全可以战胜它。实战当中更好并不是好的策略,往往结局都是以失败而告终,更高明的哲学应该是做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