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不久,各郡县又分别建造了掌管农事的灵星祠,并规定社稷祭祀的规模。祭祀也是具有等级规定的,皇帝所祭的神,都是象征国家政权的神,如上帝、日、月、星、辰、后土、五岳、四渎之属。诸侯王地方官所祭之神,则为象征地方政权的神,至于百姓亦有其所祭之神──社神。汉之社神,即今日之土地神,是地位较低的神。值得人们重视的是,秦汉时期的神崇拜中,出现了不同于神的仙人。仙,是古代方士或道士所幻想的、能超凡出世、并能长生不死的人。仙,有多种,《天隐子·神解》:「在人曰人仙,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在水为水仙,能通变之曰神仙。」仙人又有所谓的等级──仙品,按得道的深浅,分为三个或九个不同的的品级。《抱朴子·论仙》:「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而后蜕,谓之尸解仙。」《墉城集仙录》:「世之升天之仙,凡有九品。第一号上仙,第二号次仙,第三号太上真人,第四号飞天真人,第五号灵仙,第六号真人,第七号灵人,第八号飞仙,第九号仙人。凡此品次,不可差越。」在秦汉的神崇拜中,人们不是请神灵来主宰、统治、支配人间,而是要人们羽化而登仙,去参与和分享神的快乐(图十三,十四,十五)。仙人,作为秦汉时期神崇拜的一种新内容。反映了当时人们企慕长生不死,与神分享人间快乐的意愿。这里没有苦难的呻吟,而是愉快的渴望,是对生前死后都有永恒幸福的祈求。由于修炼或吃药均可以成仙,庄严神圣的神国世界不再是难及的幻想世界,而成为与现实人间相距不远,人人可以企及、可以与神分享快乐的极乐世界。秦汉时期开创了皇帝吃长生不老药的先例。与至高神攀亲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本来信仰佛教,他起兵反隋时曾对佛许下大愿,说是做成皇帝后一定大弘三宝。但他做了皇帝后就一改初衷,改信道教了。原因在于李渊是陇西李氏的后代,在大讲门第高低的隋唐时代,这种关陇的贵姓远不能和山东士族比门第的高低。好在道教中的老子不仅姓李,而且还长期被道教奉为至尊无上的至高神。于是李渊就想和这位已被冷落的教主攀起亲来。李渊即帝位的第三年(公元六二○年),晋州人吉善行,在羊角山遇见一位骑白马的老人让他转告唐天子说:「我是你的祖先,今年击贼(王世充)获胜后,子孙享国一千年。」李渊听了吉善行的话,便下令在羊角山修了老君庙,并于第二年到终南山拜谒老君庙。大约是自羊角山立老君庙后,全国各地也相继修起了老君庙,藉以宣扬和显示唐天子与老君的亲属关系。及至李世民即位后,吏部尚书高士廉于贞观十二年(公元六三八年)奉命撰成《民族志》,居然还以山东崔姓为天下第一姓,皇族李姓排列第二。李世民出面斥责,才改列皇族李姓为天下第一姓。使旧士族承认的原因,不仅是唐王朝的巩固,道教的至高神姓李也是重要理由,否则即使是李世民发怒力争,也未必能使讲究门第高低的旧士族认可。唐高宗也是信奉道教的,而皇后武则天则信奉佛教。乾封元年(公元六六六年),即武则天掌权的第六年,已经是大权旁落的唐高宗到亳州老君庙行礼,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正式承认唐王室乃是这位至高神的远脉子孙,其实是想借此挽救李氏王室的失势。唐中宗恢复帝位后,意识到自己中兴李家王室的使命,便也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但不久又被信佛教的韦皇后架空了权力。唐玄宗有鉴于武、韦两后掌权的教训,即位后便大兴道教。唐玄宗自称梦中看到老君,醒后画出了老君的真容,又教画师广画老君像,分送全国各州开元观安置;并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安置仪式。为了对抗佛教中的四大菩萨,唐玄宗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庚桑子为洞灵真人。唐王朝上述一系列举动,就是要藉助于道教的神崇拜来加强李氏王朝的权力。但在客观上是对老子崇拜和道教信仰的肯定。为这一崇拜的发展起了加温作用。唐朝皇帝还授予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五岳之神越来越高的人间王爵。把四渎封为公,把四海封为王。其它受到唐统治者加官晋爵的民间神仙还有不少。天书封祀和星宿下凡宋代的神崇拜是以天书封祀和星宿下凡为特色的。(图十六,十七)。北宋初年,道士张守真说他在终南山上见到翊圣保德真君,并降真言于他。让他「虔心奉吾道训」,辅佑宋朝大事。靠陈桥兵变登上帝位的宋太祖为掩饰政变的不光彩手段,便大兴道教,以此表明宋朝的建立乃是奉神的旨意。其后,张守真又多次利用扶乩降神之机会,编造「真君降言」的仙话,以讨好宋皇室,被宋太宗赐张守真紫衣,号崇元大师,主持上清太平宫。「翊圣」自此成为宋皇朝供奉的尊神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