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的神崇拜王--天帝在人间的儿子殷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奠基者,经过殷民族六百年的开发,使中国北方,特别是黄河流域一带的文化获得了相当的发展。中国,这一称谓始于商代。《尚书·梓材篇》、《诗·大雅·民劳篇》称商王朝为中国。这是因为商王朝在当时各小国中,政治、经济、文化都被公认为是唯一的中心国。以致殷人的子孙在亡国数百年之后,还时常以骄傲的心情怀念武功赫赫的祖先成汤。《诗经·商颂·玄鸟》:「武王靡不胜、龙旂十乘、大糦是承。郅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诗经·商颂·殷武》:「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由于奴隶主社会已经建立,地上的权力已统于一尊,天上的神也用不着那么多了。从《尚书》和王国维辑出土甲骨文的《卜辞》来看,殷民族已经创造了一个至尊无上、无所不能,不单管人间祸福,也是自然现象的支配者的天帝──帝俊(帝喾),亦即是《卜辞》中的高祖夔。而奴隶主王则是天帝在人间的儿子,商代后期的王都带有帝号,如帝乙、帝辛等。为了显示商王与天帝密切的父子关系,商代的奴隶主、贵族几乎天天的祭祀鬼神和祖先的活动,甚至一天之内有数次。宫城之内,宗庙林立,人祭、牲祭的葬坑遍布四周。这种尚神意识和祖先崇拜,不仅是为了取悦于鬼神和祖先,希望他们降福保佑自己;而且也是向被统治的奴隶显示他们和神的亲密关系,让奴隶知道只有他们才能得到神灵的庇护,听从神的安排。商王在自己的言行中也总是摆出一副天帝之子的姿态。例如:《尚书·盘庚》:「予迓续乃命于天。」──你们的命,是我求上天才保存下来的。《尚书·盘庚》:「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天帝永远保佑我们在殷都过着幸福的生活,所以,你们不要反对我迁都。《卜辞》:「伐方、帝授我佑。」──商王对方说,我征讨你,是在天帝保佑下采取的行动。《尚书·盘庚》:「王若曰、格汝众、予告汝训、汝猷黜乃心,无傲从康。」──这是商王盘庚在告诫奴隶要服从命令。商王就是凭借奴隶对天帝的崇拜来强化自己的政权的。周朝建立后,「以神道设教,天下安矣」的作法没有改变。周王以天子自居,「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对天下的一切都有至高无尚的权力。周王室神崇拜的核心活动仍然是祭祀,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军事)。」并由于有依据《周易》而进行的爻卦活动而显得更加神秘。周天子和奴隶主,凡做事前均要爻卦,祭祀、战争、渔猎、耕种、商旅、工艺、畜牧、婚姻等事务的进行与否均要以爻卦的凶吉为准。图七,八,九,十意在分庭抗礼的地方神。春秋时期,东周王室的权力日益衰落。各诸侯互相兼并,大国陆续出现。在兼并过程中,奴隶制日趋瓦解。以魏、赵、韩三家分晋为标志(前四○三年),战国时期开始出现日益频繁的兼并战争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政治文化局面。「天子是上帝之子」的信仰,已经随着东周天子地位的降低而动摇。随着诸侯权力的逐渐扩大,在各个诸侯管辖的封区里出现了象征封区独立的地方神。如楚国祀「祝融」与「鬻熊」;杞郐祀「相」,实祀「台骀」。这些地方神也和当地诸侯一样各自占领一方封区,并享受这个封区内的人们的供奉,并且也绝对地排斥其它封区神灵的侵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