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家具史研究(4)(3)

2010-04-29 09:06 来源:设计知识资源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瓶花置案头,亦各相宜者:梅芬傲雪,偏绕吟魂。杏蕊娇春,最怜妆镜。梨花带雨,青闺断肠。荷气临风,红颜露齿。海棠桃李,争艳绮席。牡丹芍药,乍迎歌扇。芳桂一枝,足开笑语。幽兰盈把,堪赠仳离。以此引类连情,境趣多合。”
                  —明 陈继儒,“岩栖幽事”

    焚香

       薄雾浓雰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时节又重阳,宝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 李清照 《醉花阴》

    李清照的这首词细腻地描写了一位贵族女子极为悠闲又极富闲愁的生活情景,词的上阙描写重阳佳节,夜半时分,香几上的香炉静静地燃着香料,清烟袅袅,碧纱橱内秋夜凉意逼人。从中可以看出,“焚香”是人们的生活中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

    “焚香”是古代贵族和文人士大夫的一种生活习惯,明代文人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曾这样写道:“于日坐几上,置倭台几方大者一,上置炉,香合大者一,置生熟香;小者二,置沉香、香饼之类;瓶一。斋中不可用二炉,不可置于挨画桌上,及瓶盒对列。夏日宜用瓷炉,冬日用铜炉。”

    明代最有名的香炉当为“宣德炉”,因产于宣德年间,故名。如张岱所言:“便用便火,莫如宣炉。然近日宣铜一炉价百四五十金,焉能办之?”一个宣德炉价值可以达到一百多两银子,可见其珍贵程度,从而也可以看出文人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焚香的嗜好。

     在室内焚香,人们通常将香炉放置于专门的小几上,称为“香几”。明代保存下来的家具实物中,有形制各异的香几。香几的造型以曲线形居多,不知是否与焚香时清烟袅袅的柔曼姿态有关。总之,香几在明代文人的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一种家具,且形态婉转美妙,制作精良,装饰丰富,可以作为艺术品来欣赏,连同“焚香”这样一件极具审美特征的活动一起,构成了明代文人闲赏生活中重要的一项。

    另外一件与“焚香”有关的家具,称为“熏笼”。“熏笼”,古称“篝”。亦名“墙居”、“箫局”、“火笼”。室内用具。由熏炉和罩在外面的笼子组成。炉以青铜等制,笼竹制。可焚香熏衣被及燃木炭取暖。战国时王宫与贵族家庭已有此器,后世沿其制,直至清代。民间所用陶制火盆与竹笼,乃其遗意。《说文.竹部》:“篝可熏衣。宋、楚谓竹篝墙居也。”《方言》:“篝,秦、楚、宋、卫谓之墙居。”郭璞注:“今熏笼。”《艺文类聚》卷七十“火笼”引《东宫旧事》:“太子纳妃,有漆画手巾熏笼二,大被熏笼三,衣熏笼三。” 唐白居易《后宫词》:“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宋范成大《重午》诗:“熨斗熏笼分夏衣,翁身独比去年衰。”

    参禅

    “城之南墅,吾庐居焉,径寂而宜禅也。百蝶萦左,群木萝户,映以环溪,错以修竹;广畴迷望,云物旷然,累累古丘,平出若髻。有僧慧云者,紫柏老人旧弟子也。率其二徒来就于旁,定而无喧,朴乃知足。于是编竹为椽,诛茅当瓦,一龛依于松柏,灯火挂于蓬萝,虽震风凌雨,未受夏屋之帡幪,而夕秀朝云,已占萧斋之景色。一枝粗稳,半壁晏如,量腹而一钵千家,度形而十年片衲。物无所取,我何有哉?”
    佛教自东汉以来传入中国,逐渐形成了很多宗派,其中以“禅宗”这一派对中国文人的影响最大,这种影响,不仅归化于纯粹的宗教实践,更多地是将其作为一种人生哲学的学问研究,而这种影响最甚的还是在于艺术领域,中国画、诗歌、音乐均深深蕴藉了这种“禅”意。

    禅宗的要义是什么呢?这里我们不妨引用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的简要阐述,以期对这门宗教和人生哲学作大致了解:

    “因此照禅宗所说,为了成佛,最好的修行方法,是不作任何修行,就是不修之修。有修之修,是有心的作为,就是有为。有为当然也能产生某种良好效果,但是不能长久。

    “不造新业,并不是不作任何事,而是作事以无心。因此最好的修行方法就是以无心作事。这正是道家所说的‘无为’和‘无心’。

    “以无心作事,就是自然地作事,自然地生活。义玄说:‘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古尊宿语录》卷四)

    “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古尊宿语录》卷三十二)。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

公司标志
编辑:珏阗
连天红 家具简史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