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家具史研究(4)(2)

2010-04-29 09:06 来源:设计知识资源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香茗之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隐,坐语道德,可以清心悦神。初阳薄暝,兴味萧骚,可以畅怀舒啸。晴窗榻帖,挥尘闲吟,篝灯夜读,可以远辟睡魔。青衣红袖,密语私谈,可以助情热意。坐雨闭窗,饭余散步,可以遣寂除烦。醉筵醒客,夜雨蓬窗,长啸空楼,冰显戛指,可以佐欢解渴。
                  —明 文震亨,“香茗”,《晚明小品精粹》

    饮酒

    饮酒是文人闲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酒的物理特点,酒能消愁、解忧、抒发离愁;凭着酒气,人们可以豪迈、超拔、挥洒恣意。对于文人来说,酒能够激发诗兴、文兴、画兴,酒成就了无数千古绝句和名画,唐代的“诗仙”李白,就是以酒兴诗的杰出代表。古代的文人,有设酒宴饯行的传统,所以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佳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魏 曹孟德 《短歌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 李白 《月下独酌》

    明代文人的闲赏生活中,饮酒也是必不可少的风流雅事。不管是排遣哀思、寄托幽怀,还是送别友人、抒发离愁,不管是众多朋友聚会的宴席,还是三两个知交的小酌,酒都是这些活动中的亮点。

    在仇实父“桃李园图轴”中(如图3)我们可以看到四个文人的宴饮情景,他们围坐在一张箱体形的长桌旁,桌子上铺着桌布,其中两个文人坐在靠背椅上,椅子披着椅搭,另外一个文人坐在别致的圆凳上,它是以树根来作凳面支撑的。长桌的一侧另有一张小方桌,陈设有烛台,长桌的左侧立有两个灯架,一旁的侍女手捧着杯盏、菜肴。这一幅颇具写实风格的绘画生动地再现了古代文人宴饮的场景和家具的使用。

    另一幅绘画是明代画家陈洪绶的“蕉林酌酒”图(如图4),描绘一个文人在蕉林间独自饮酒的情景。这幅绘画中,所有的家具都是自然的略经加工雕琢的巨石和树叶,巨大的天然石案,天然石几,蕉叶铺作的席。这个颇具理想色彩的文人独酌图,体现了文人所向往的远离城市、回归山林的生活梦境。

    赏花

    夫赏花有地有时,不得其时而漫然命客,皆为唐突。寒花宜初雪,宜雪霁,宜新月,宜暖房。温花宜晴日,宜轻寒,宜华堂。暑花宜雨后,宜快风,宜佳木荫,宜竹下,宜水阁。凉花宜爽月,宜空阶,宜苔径,宜古藤巉石边。
            —明 袁宏道,“瓶史·十一 清赏”,《袁中郎随笔》

    明代文人的家居生活中,园艺、盆景和插花是人们赏花的主要方式。专门安置瓶花和盆景的家具便得名为“花几”,有高几,也有矮几。花几的使用场合非常广泛,正厅正堂中,在架几案或是大条案的两边对称放置一对高花几,为庄重而秩序井然的环境增添了生机和灵动。私人性的空间,譬如书房、卧室、园林的亭台楼阁,花几的放置十分灵活,应合着情景、应合着心境,可以安于一隅,也可以作为中心。

    中国园林的建筑、室内、园艺是交融为一的一门艺术,建筑的布局围绕着室外环境展开,室内空间与室外环境之间有着极为美妙灵动的起承转合,比如依山傍水的建筑布局、回廊的漏窗、通透曼妙的花窗隔扇,这些称之为“借景”的手法,都体现了中国文人在其生活环境的营造上追求的“山水”理想。无生命的、机械的、沉闷的环境一定要通过有生命的、灵动的、鲜活的自然景物来点缀,方能获得生机和美感,人只有在自然的之中,才能获得心灵的舒展。所以中国文人的室内外环境少不得山水、园艺、盆景和插花这些自然景物的点缀,它们甚至是整个环境的“画龙点睛”的关键一笔。

    明代文人对“赏花”的热爱,除了出于这些花卉本身客观上的可观赏性,还是因为各种花卉的不同气质暗合了文人们追求的各种品质,譬如梅之冷傲,竹之清高,牡丹之富贵,兰之幽静,荷之恬淡。一方面,一花一草启发着文人美的性灵、高尚的品格,另一方面,文人也将自己在道德和人格上的追求寄托于花草之上,花草成为这些品格的象征或隐喻。孔子曾经把君子比作空谷幽兰,“芝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身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家语·在厄》),儒家在道德教化的过程中,确实形成了很多代表君子品格的象征物,如“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庄子》一书中也多次把“圣人 ”,“至人”比作虬曲的大树。所以,明代文人的“赏花”,常常是借着花草这些自然之物寄托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人生理想。

公司标志
编辑:珏阗
连天红 家具简史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