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泉:民族品牌的瑰宝(2)

2010-04-22 09:08 来源:中国品牌总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改革开放“张小泉”回归民企

    1979年,中华民族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中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身为国有企业的“张小泉”经历了前所未有的 “阵痛”。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只管产、不管销,同时承担着职工退休金和医保费用等太多的社会责任。2005年,“张小泉”在职职工900余人,而退休职工1400余人,企业负担沉重,缺乏生机。“张小泉”也和全国许多中华老字号企业一样出现了生存危机。政府为了减轻国有企业负担采取了职工下岗分流、退休金纳入社会统筹管理等措施,但如何摆脱陈旧的经营模式、滞后的管理机制,“张小泉”必须做出选择。令人高兴的是,“张小泉”选择了两步走。第一步,率先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实行开放式经营,产品进超市,开设专卖店并在网上销售,每年开发新产品10余种。第二步,2007年11月21日,富春控股集团公司注资“张小泉”,“张小泉”重新回到民营企业行列。

    选择回归应该是时代的召唤。我们看到了“张小泉”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画卷,时代也赋予了它沉甸甸的文化内涵。回归不是简单的重复,厚积薄发的“张小泉”终将在民营的土壤里健康成长。

    张小泉品牌战略新思路

    品牌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体现,也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品牌的传承与发扬是新一代张小泉人的历史使命。二次成功改制的“张小泉”规划了三年战略方针,表示要将品牌做大做强,成为品牌运营商。

    2007年5月,“张小泉”与上海世博局达成协议,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许产品生产商。借助于上海世博会这一契机,将促进产品的发展和张小泉品牌的国际化;“张小泉”还和世界先进设备制造商德国西普曼公司洽谈引进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刀剪制造设备;7月,“张小泉”与中国美院和浙江大学洽谈战略合作,共同搭建产、学、研平台;8月,新征土地270亩,规划建设五金科技园区;9月,“张小泉”和国际知名品牌咨询管理公司InterBrand进行了品牌规划战略合作;“张小泉”还将在原张小泉剪博物馆的基础上扩建一座新的中国刀剪博物馆。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博物馆的建立正是“张小泉”用文化提升品牌影响力的重大举措。
    新张小泉人从研发新产品、强化产品质量、扩大品牌宣传、创新营销模式、提升企业文化等多种途径来促进“张小泉”品牌的建设。

    与时俱进的“张小泉”,让人们看到了无限希望。

  保护民族品牌刻不容缓

    科技创新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民族品牌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载体,中华老字号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聚宝盆,是民族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中华老字号企业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与“张小泉”齐名的“王麻子”2003年曾向法院申请破产,法院虽受理了破产申请,但最终没有宣判。“王麻子”牌子由北京栎昌万顺号股份公司接收,更名为 “北京王麻子股份有限公司”。风雨飘摇中的“王麻子”的生存状态,引起了全国老字号企业的强烈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公司标志
编辑:微凉
连天红 品牌传播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