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李经理的心血管缓释药,由于竞争激烈,代理商撤出后,高端市场医药专家的处方惯性恐难维持较长时间,此时,产品又通过普药商务领域的医药物流大量铺货,“送货人”激励得再好,也无异于缘木求鱼、无源之水。最好的情况是,其他公司还有不同剂型的同类产品在推广,李经理继续“捡漏”,跟着卖点货,不至于饿死,一切回到原点。
因此,李经理不坚持在高端市场奋斗,在产品半生不熟的情况下转战普药领域,无异于死路一条。
[处方] 自建队伍介入高端医院市场
李经理还有一个自相矛盾之处,他曾向R药企提出靠代理商生存迟早要走下坡路,且不论此观点的对错,既然提出了代理制的弊端,那么R药企就该不靠代理商了吧,可是不然,李经理后来还是在靠代理商搞“试点”!
笔者以为,既然李经理已经指出了代理制的弊端,就应该勇敢去克服。不代理,那就自建队伍。若担心风险太大,那么产品大降价后、代理商打算撤出的时候,就是企业低成本进入的最佳时机,其风险甚至比企业一开始就自建队伍开发医院要小得多。降价后,代理商没有利润-全球品牌网-不愿推广,但企业还是有利润的,尤其是增加剂量后,利润也在增长。一般来讲,这个利润完全可以支撑一支队伍的生存和发展。
可是,李经理已经让产品进入了普药商务领域,还有救吗?答案是肯定的。既然医药物流已经发货了,那就发吧,但是要逐渐收缩。赶紧建立队伍接受无人管理的医院市场,用大规格高价产品全面替代被降价的产品,积极处理由此造成的各种问题:物流乱象、医生异议处理、代理商补偿等等。相信假以时日,代理商主动放弃的地盘在被企业细细耕耘之后,还是会获得丰收的。
李经理打算在终端市场(诊所、卫生院、药店等)继续推广此产品,笔者以为切不可取。理由一:没有高端医师的推介及处方带动,又缺乏大量媒体传播,OTC难有销量,诊所及卫生院也难成气候;理由二:该产品为处方药,OTC销售有限制,宣传也受限制,品牌更难打造。最终就是死路一条。
有了队伍,有了产品的终端铺货,有了稳定销售,才有像R药企这样的小企业打造品牌的基石,品牌也必将随着销售额的增长而提升,带来销售的增长,实现品牌与销量的良性循环,最终带动企业品牌的提升。(杨昌顺)
[总结]造品牌“不抛弃,不放弃”
笔者要向以李经理为代表的企业高管表达敬意。无论是做销售,还是做品牌,在严酷的市场面前,都需要保持这样一种“韧性”,借用那句流传甚广的台词,就是“不抛弃,不放弃”。在任何困难面前,都应该保持着旺盛的斗志。
无论是改变公司的营销惯性路径,说服企业决策层做自营省,还是鼓舞销售团队士气,做好招商和医院终端深耕,直到两年的市场操作后遭遇国家降价70%的困境,而不得不根据形势调整到普药路线,并通过与经销商的发货人维护关系,保证能进院,而2年市场积淀下的终-全球品牌网-端品牌效应,也保证了“多数经销商愿意进此产品”,医院不反对、产品有销售。
此过程需要市场操盘手的智慧、担当、勇气,以及更重要的韧性。(老骥伏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