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上述外,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文理副教授遵循中医学的“生长化收藏”系统性的动态观念,运用现代的知识管理理论来指导科学研究、教育培训、管理实践、学术组织、应用领域五者之间的和谐发展,同时调整不同阶段产生的、非正常生克的乘侮现象。武汉理工大学谢科范、吴倩与赵湜把中国古代五行学说的理论思想运用于创业团队的风险决策中,认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下的五行学说同样适合指导当今创业团队通过合理的成员组合,化解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风险,最终为创业团队发展做出最优的风险决策。台湾学者陈相如、张森河、蔡渊辉就厂商的绩效评估与八卦因果链条问题进行了分析。而林子铭、张金隆则就从脑部科学与认知科学的理论基础发展中国谋略管理问题进行了探索。此外,还有学者结合晋商管理模式阐释了“管理学在中国”的问题,比如,山西财经大学孔祥毅教授评介分析了晋商的企业治理机制创新,同时也评介分析了晋商的人力资源管理与经营管理制度创新,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已经土生土长产生了自己的资本筹集的股份制、经营管理的委托代理制、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合作制、人力资源管理的选拔训育机制、薪酬激励机制以及宗法、铺保与号规约束机制,创造了预提倒款的风险基金制度、金融贸易结合混合经营的金融控股集团等业务组织管理制度。其结论是,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历史悠久,不能认为管理学都是舶来品。吉林大学商学院张秀娥等认为晋商之所以成功,乃是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商业经营,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精神,晋商文化中所体现出的报国济民的社会责任、崇尚信誉的道德构建、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基于对中国传统管理资源的重视,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吕力提出了在管理学门类下增设中国管理思想史专业的主张,认为“只有赋予中国管理思想史独立的学科地位,才能为中国管理思想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也只有这样,中国管理学才能更好地借鉴中国管理思想史的研究成果,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3.如何实现“管理学在中国”的理论建构
管理理论创新是一个科学的活动过程,要求管理理论创新者不仅要具备科学研究精神和脚踏实地的态度,而且要具备民族自信心和国际化的视野,熟悉管理理论创新的思路,才能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提出科学的管理理论。
在理论建构之前,强化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十分关键。齐善鸿、邢宝学等认为,进行中国管理理论的创新要遵循科学精神原则、民族性原则和国际化原则,而管理理论创新评价标准评价某种管理理论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创新价值的基本标准,他们提出了六条标准:发现新的事实,并给予解释;复活原有的理论学说,使其获得新的价值;提出了新的理论学说,在与旧的理论学说竞争中胜出,具有替代旧学说的价值;修正了理论上的重要错误,并提出了新的解释;在整合现有科学知识体系中,创造了新的学科体系或者方向;在研究中创造了新的工具,要么可以提高效率,要么可以提升质量或两者兼具。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韵江、李品媛、李青霞等从时间、空间、思维方式、路径方向等方面梳理出影响中国管理学效用的四组矛盾,即历史经验与现实经验的矛盾、理论借鉴的准确性与艺术性矛盾、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矛盾、由外向内与由内向外矛盾,通过对这些矛盾系统剖析并提出“古为今用”的整合化、“理论和情境分治化”、“直觉元素与逻辑元素澄清化”、“主客位超越化”等平衡和协调策略。
对于管理理论建构的科学化问题,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王续琨、丁堃、宋刚等认为,辨析和确认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是对管理科学实施科学化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他们根据世纪之交以来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管理科学在中国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分支学科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的现实,按照研究对象、生成区位的差异,大体区分为七个学科群组,进而建构起新的管理科学学科结构图式。海天出版社班国春副编审在“管理学科体系与中国管理工作者的使命——管理规则论之二:管理学科体系论”中认为,制定规则和实施规则是各国管理活动的共性所在。建立和实施具有本国文化特质的规则体系是各国管理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也是中国管理工作者的使命所在。在揭示“管理”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界定了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范围,说明了管理学科体系的架构及其形成路径,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中国管理工作者的使命。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李德昌副教授提出了更为细致的分析。在“管理学研究的信息人假设与势科学理论”一文中他认为,基于中国文化的管理学情景依赖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人性假设的多维性、立体性和对称性,即信息人假设:信息人生存于“货币、权力、知识、情感、艺术、虚拟抽象”六维信息势(场)空间,信息势的持续增长达到了非线性作用的临界值,所以,信息人社会既是创新社会又是风险社会。其二,管理过程的整体抽象性,最具代表性的是老子的“势成之”理论:宇宙演化与社会发展是由不同层次上的势推动的,真空势推动了宇宙暴涨,量子势是量子化的唯一缘由,化学势、生物势是化学反应和生物成长的根本动力,信息势则是人才成长和组织发展的动力之源。管理学实现创新应对风险的根本战略就是生产更多的信息量、营造更大的信息势。广东金融学院工商管理系周建波教授则研究了网络信息环境与中国文化环境发生的耦合现象,其耦合机理是信息过度运行系统与意言行错位信息运行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过程所产生的复合效应。为了给管理科学理论的创建提供借鉴,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刘世勇、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郭开仲、暨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孙东川对错误理论的研究背景、动机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作了阐述,并系统地介绍了该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提出了错误理论和错误逻辑对管理实践、决策过程以及管理系统建模的重要作用,而且指出该理论对管理科学学派的长远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学者谭人中在提交会议的系列论文中提出一系列的管理学基础理论的哲学建构。他从管理理论“丛林”困境所存在的根源性问题入手,得出“混乱与秩序”是管理现象(或世界)存在基本状态的结论,而贯通、涨落原理的理论“对接”,解构了管理的发生机制;揭示出在能量、物质交换条件下,事物向开放、封闭、孤立系统方向发展的基本规律。关于秩序管理理论的构建,从宏观的状态视界审视管理现象,并由辩证法和耗散结构理论的规律、法则在微观上去应对、处理管理问题,以及对秩序与制度源起方面展开的探讨,由此形成的管理原理、管理本质、管理的一般方法,均透析出管理理论规律性的一面,帮助人们实现了对事物间相干机制及其规律性的认识。此外,基于事物发展内在地受制于规律和文化的认识,他将管理理论界分为规律、文化两大范畴。
此外,此次会议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就是一些学者通过东西方管理理论的比较来探索管理科学中国学派健康发展的道路。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杜荣、艾时钟与都柏林大学商学院 CATHAL M. BRUGHA沿着“寻找东西方管理的共同点”的思路,在Nomology大框架下,介绍了CmCvAwAs系统理论的结构化框架,展示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理论、质量管理理论、群体发展阶段理论等一些西方管理理论和物理-事理-人理系统理论、东方管理学理论、和谐管理理论、和合管理理论等一些东方管理理论在CmCvAwAs系统理论框架中的情况,通过对东西方管理理论的直观比较,提出了管理科学中国学派走向世界的巨大机遇和挑战。
四、本次会议的学术特色与研究前瞻
当代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预言“21世纪中国将与世界分享管理奥秘”,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即将逝去的时候,中国管理学研究共同体在为总结与解释这些奥秘而努力着,本次研讨会的圆满举办就是一个阶段性的成就。
与此同时,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上,我们还需要坚持科学各严谨的态度。在总体上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是否因为我们“有钱了”就敢说我们的管理好?二是我们的所谓“特色”能否持久?如果这种“持久”不符合人道的规律与价值,是否会贻笑大方?实际上,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还存在很多特殊的问题需要解决,在理论建构中也没有将企业管理实践、现有国内外管理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等进行很好地结合。因此,“管理学在中国”的研究注定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从这一意义出发,总结此次会议的基本学术特色及对后续研究提出展望,是十分有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