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中秋节的祭月桌、赏月宴桌
中秋节又叫八月十五、月节、月夕和团圆节。祭月之俗大约起于周代,《礼记》 中就有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秋分晚上祭月。汉魏之后,由祭月、拜月又演化出赏月和咏月。魏晋时的赏月诗人、咏月诗很多,但那时并未固定在八月十五这一天,到了唐代才约定俗成为八月十五中秋节。据说唐太宗时,正式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后,祭月之俗才普及到民间。也有的资料说是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中秋祭月、赏月,是中华民族的一大雅俗。史料记载,宋时欧阳修与王君玉,在中秋之夜相邀赏月,时值大雨,二人在雨夜中赋诗饮酒,欢度中秋,留下了《酬王君玉在中秋席上待月值雨》诗。《谈苑》里还记载晏殊与王君玉在中秋夜雨停之后,欢宴赏月达旦的故事。
《梦粱录》对于中秋夜的赏月,有细致的描述:“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贵巨室,莫不登高楼,临轩观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观。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不肯虚度。此夜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中国年节文化》,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7页)

图34

图35
图33是赏月图
图34是拜月图
《苏州风俗》说:“家家置供桌于月下”。《东京梦华录》有“十五日祭月”,《北京风物志》记北京的中秋谚浯:“八仙桌,镶金边,小小月饼往上端。”《老北京的风俗》:“十五日晚间,待家人聚齐,月亮升起以后,祀月仪式即在庭院举行,形式大同小异。有的望空设祭;有的将刻有桂殿蟾宫图案的大月饼镶在木架上当神位;有的用月宫码(系木刻版水彩印刷的神祗,也叫兔爷码)当神位的。但都用小矮桌(小饭桌),上设中秋月饼……瓣刻如莲花的西瓜为不可少者,因取团圆之意。”(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135页)

图36

图37
图35是拜月图。
图36是赏月赋诗图。
图37是拜月图。
《老北京的风俗》又说:“撤供之后,家中长幼咸集,盛设瓜果酒肴,于庭中聚饮,谓之团圆酒。”(同上,第?36页)
《清稗类钞》:“中秋日,京师日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贴金泥,身施彩绘,巨者三四尺,值近万钱,贵家巨室多购归,以香花饼果供养之。”《都门杂咏》说得好,
“儿女先时争礼拜,担边买得兔儿爷。”泥塑玩具兔儿爷最受北京老幼的钟爱。(同上,第
135页)
拜兔儿爷可以说是孩子们的专项活动,明人纪坤著《花工阁剩稿》:“京师中秋节多
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形,儿女祀而拜之。”(《中国风俗图像解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图38

图39
图38、图39、图40都是小儿拜兔儿爷图。
《清嘉录》还记载了杭州的中秋风俗:八月十五小儿女拜月嬉戏谓之“斋月宫”。供奉小财神,并制作寸余大的小摆设,有台阁、几案等什物。各家小儿女互相观赏度中秋。
《红楼梦》第七十五回《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一章里,也有贾府度中秋的描写:说十四日晚,“贾珍煮了一口猪,烧了一腔羊,备了一桌菜蔬果品,在汇芳园丛绿堂中,带领妻子姬妾先吃过晚饭,然后摆上酒,开怀作乐赏月。”
“次日一早起来,乃是十五日,带领众子侄开祠行朔望之礼。”
“贾母笑道:‘此时月亮已上来了,咱们且去上香’。”
“当下园子正门俱已大开,挂着羊角灯。嘉荫堂月台上,焚着斗 香,秉着烛,陈设着瓜果月饼等物。……地下铺着拜毡锦褥。贾母盥手上香拜毕,于是大家皆拜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972页、第973页、第974页)

图40

图41
图41是《增评补图石头记》插图。
总之,八月仲秋时节,是一个气候宜人的季节,在丹桂飘香,明月如画的夜晚,阖家团团围坐,或设宴以赏月,或摆放供桌以祭月,其欢乐与幸福尽在浓烈的节日气氛之中。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12.重阳节的菊花会、登高宴桌
重阳节又称九月九、重九、菊花节等。它源于秋游和祛灾的风俗,《风土记》说:“此日折茱萸以插头,言辟除恶气:令御初寒。”实际上登高原是古代的娱乐
活动,东晋诗人谢灵运为登高自制登山鞋,时称“谢公屐”。我们从许多咏九月九日登高的唐诗中,可以体味唐代文人登高的盛况。
《旧唐书·王勃传》记载:九月九日洪州牧大宴宾僚于滕王阁,王勃当场挥笔写成了那首《滕王阁序》,其中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佳句,令洪州牧拍案叫绝,并成为千古佳句。
登高秋游,携酒备宴也是古来风俗,《齐人月令》中说:“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老北京的风俗》,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136页、第137页)唐代在曲江设重阳宴,君臣赋诗欢饮几成定制。宋代继唐风,宫中每至重阳也没重阳宴,饮酒赏菊。
《老北京的风俗》说:“明代……每逢重阳,人们便带上酒具、茶具,到香山或灵显宫、报国寺的高阁上饮宴作乐。”清代登高时,“照例都要野餐,主要是以松枝、松塔儿烧起火来,围坐一起吃烤肉,饮白酒、菊花酒助兴。文人墨客有即兴吟诗作词者。”

图42

图43
图42是登高图。
图43是赏菊图。
在秋高气爽的金秋,天高云淡,风清日丽,人们三五成群赴郊外登高,饮菊花酒,吃重阳糕,不仅是文人墨客兴之所至,就是寻常百姓也争相效仿。《武林旧事》说:“都人是月饮新酒。”《帝京岁时纪胜》说:“市人争买(重阳花糕)供家堂,馈亲友。”(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