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21
图22
《老北京的风俗》 说,清末民初的北京元宵节,非常热闹,它与新春的厂甸庙会,白云观的燕九会神仙,合称“上林盛举”。
《红楼梦》 的十七回和五十三回里,都描写过贾府庆元宵的情景,尤其是五十三回,描绘得甚是细致:
“至十五这一晚上,贾母便在大花厅上命摆几席酒,定一班小戏,满挂各色花灯,带领荣宁二府各子侄孙男孙媳等家宴。”
“贾赦到家中,和众门客赏灯吃酒,……”
“这里贾母花厅上摆了十来席酒,每席旁边设一几,几上设炉瓶三事,焚着御赐百合宫香……上面两席是李婶娘薛姨妈坐,东边单没一席,乃是雕夔龙护屏矮足短榻、靠背、引枕、皮褥俱全。榻上设一个轻巧洋漆描金小几……。”
“两边大梁上挂着联三聚五玻璃彩穗灯,每席前竖着倒垂荷叶一柄, 柄上有彩烛插着。……窗隔门户,一齐摘下,全挂彩穗各种宫灯。廊檐内外及两边游廊罩棚,将羊角、玻璃、戳纱、料丝,或绣、或画、或绢、或纸诸灯挂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68页、第669页)
图21是《金瓶梅》插图之观灯宴。
图22是 《增评补图石头记》 插图之《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宛平县志》:“元宵前后,金吾禁驰,赏灯夜饮,火树银花,星桥铁索,殆古之遗风云。”《老北京的风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17页)
《大兴县志》:“元宵前后,赏灯夜饮。”(同上)
《竹叶亭杂记》:“今圆明园正月十五日,筵宴外藩。”(同上,第21页)
《燕京岁时记·灯节》:“每至灯节,内廷筵宴。”(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8页)
《实用北京指南》:“十五日为元宵,薄暮,居民供元宵于佛前,阖家食之。 ”(《老北京的风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元宵节观灯夜饮夜宴的记载,比比皆是。在元宵节的洒宴上、灯会上,都伴以游乐活动,如“击太平鼓”“舞龙灼”’“跳百索”“耍明月和尚’’等。

图23

图24
图23是明刻 《重订赵氏孤儿记》 之庆赏元宵图。图中艺人正在表演傀儡戏。
《老北京的风俗》说,清代“升平盛世”时,元宵夜的内城、外城皆是灯火辉煌。内城的东四牌楼、地安门最盛。外城是正阳门外大街为热闹之地。清代画家郎世宁等人画过多幅宫廷节日图画,如 《岁朝图》、《上元图》等。《上元图》就是描绘乾隆在挂满花灯
的殿庑中观灯、看一群儿童游戏,与家人共度元宵佳节。总之,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新的一年的第一个望日,象征着新春新禧,团团圆圆。所以元宵节的观灯宴、团圆家宴以及香甜美味的应时元宵,是最令人眷恋和神往的。
8.清明的祭桌
清明节又叫鬼节,是祭祀先人的节日。尊祖、敬祖和缅怀先人,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商周以来,一直把祭祀上帝和祖先当作是国家大事,《国语·周语上》说:“夫祀,因之大事也。”孔子也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图25

图26
宗庙、祖坟是家族的象征,“清明无客不思乡”,这是古往今来的
人们所共怀的情愫。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在清明节,不远千里回乡奔祭,又有多少人留下丁清明思乡的佳句。清明祭祖,殷实人家在自己的家庙祠堂祭祀(图24),一般人家则到先人的墓地祭祀(图25)。不论是在家庙、在郊野,都必定要设供桌祭奠。《中国年节文化》说:“节日期间,专门设置供奉祖先的祭桌。”
在清明节祭祖礼成之后,有的就在郊野围坐聚饮,有的放风筝,有的则编柳条圈戴在头上以享春意,民间还传唱“清明不插柳,来生变黄狗”的儿歌。
清明节时值春回大地,在南方已经是桃红柳绿;即是北方,也已隐约现出绿色生机。所以魏晋以后逐渐形成清明节郊游的习俗。《武林旧事》说:“清明前后十日,城市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连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中国年节文化》,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4 页)《西湖老人繁胜录》说:“清明节,公子王孙富室
骄民,踏青游赏城西。 ”(《中国古代节日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8页)图26是《春游晚归图》局部。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是春季里的雅事。人们邀上涛朋墨友,带上坐具食盒,策马于春天的旷野,畅饮于春天的怀抱,诗情画意难以描尽。欧阳修在《阮郎归·踏青》中写得好: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诗人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写道: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于寻春半山城。
口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气候不一,踏青的时间并不固定。但是清明节祭祖扫墓,南北方是—致的。不论是家祭、庙祭、野祭,那祭桌是伴随清明节,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记忆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