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除夕夜的祖宗桌
随着欢快的鼓声和紧张的忙碌,节日的正典——除夕来到丁。除夕是春节的高潮,是最隆重、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迎年的准备一切就绪,下面该是请祖先牌位、挂家谱、摆供桌了。摆祖先桌这一项活动令人终生难忘。六十—年过去了,至今笔者还记得儿时在父母的带领下、挂家谱、请祖宗过年和摆设供桌的情景。
官宦人家的祖宗是供在祠堂,一般人家的祖宗桌设于正厅,上面悬挂祖宗影像和牌位,桌案上摆着供器、香烛和插着供花的大碗供品。除夕之夜,红烛高烧、香烟缭绕,全家人在家主的带领下,布供、焚香、化纸、叩头,迎接祖先回家共度新年。
旧时的官宦人家则又是一番情景,《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一章里生动地写道:“贾荇、贾芷等从内仪门挨次站列,直到正堂廊下,槛外方是贾敬贾赦,槛内是各女眷。众家人小厮皆在仪门之外。每一道菜至,传至仪门,贾荇贾芷等便接了,接次传至阶下贾敬手中。贾蓉系长房长孙,独他随女眷在槛里,每贾敬捧菜至,传于贾蓉,贾蓉便传于他媳妇,又传于风姐尤氏诸人,直传至供桌前,方传与王夫人,王夫人传与贾母,贾母方捧放在桌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65页)
以上贾府的除夕设供情景,足以说明,除夕请祖宗过年,为祖宗桌布供,是一件多么隆重的事情!因为缅怀先人,慎终追远,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图9是《增评补图石头记》之插图,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图10 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的除夕祖宗桌。
3.除夕夜的团圆饭桌
除夕的年夜饭,也叫合欢宴或团圆饭。这也是一年一度的最隆重的家宴了。汉代便有除夕宴,史料里还汜载宫廷除夕君臣宴饮的情景。到了唐代,宫廷里的除夕宴可谓空前,诗人杜审言写道:“冬季除夕迎新年,帝子王臣捧御筵。”元代诗人萨都刺说:“太平天子恩如海,亦遣椒觞到小臣。”元明清各代,宫中都设有盛大的辞旧迎新守岁宴、朝贺宴,宴上盛馔无数,华椅间诗酒不 绝。
百姓人家的除夕团圆饭,也是竭尽丰盛,充满欢乐、祥和、亲切的大团圆气氛。《清嘉录》有:“除夕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祥语,名曰‘年夜饭’,俗称‘合家欢’。”(摘自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江西美术出版杜,1992年版,第201页)《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也有一段记述,说贾母来到正堂,“左右设下交椅,然后又按长幼挨次归坐受礼。……然后散了压岁钱并荷包金银锞等物。摆上合欢宴来,男东女西归坐,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毕。”(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67 )一般人家虽不似这等排场,但是象征团圆的年夜饭,也必定是竭尽全力地做到丰盛,取吉祥与团圆之意。外出的人都会尽量赶回家乡吃这顿年夜饭。远离家乡实在赶不回来的人,宴桌上也要为他布上一副碗筷,象征着与家人的团聚。这是一年一度的、最令人向往的盛宴,最令人激动的时刻。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1是合欢宴。
图12是团圆饭。
图13是新年宴。
除夕的晚宴之后,便是除夕的最后一个节目——拜年和守岁了。拜年是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明陆容《菽园记》说:“京师元旦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而在家族之中,首先是齐聚祠堂或祖先桌前,给祖先拜年,然后是儿孙晚辈给长者拜年,照例长辈要给儿孙“压岁钱”。图14、图15是拜年图。《红楼梦》的第五十三回,写贾母在宗祠祭拜之后“一时来至荣府……归了坐……一面男一起,女一起,—起—起俱行过了礼,左右设下交椅,然后又按长幼挨次归坐受礼。”(人民主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67页)这便是拜年。“守岁”是中华汉民族的除夕习俗,人们通宵不寐,叙旧话新待天明。晋周处的《风土记》说,除夕夜“各相与赠送称曰‘馈岁’;酒食相邀,称曰‘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曰‘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除夕“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 谓之 ‘守岁’。 ”(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53页)

图16

图17
图16是守岁图。
图17是别岁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