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买到了所谓的“高品质生活”,你觉得幸福了吗?你想证明自己的品位,于是学西方人听音乐会,听意大利歌剧。可是你知道瓦格纳为何人么?懂重奏、协奏、变奏的区别么?你知道歌剧《蝴蝶夫人》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么?试问一下,你每年听几场音乐会?看过几次画展?去过哪些世界级博物馆?举办过几次酒会、舞会?邀请什么人参加?物质是你拿钱买得到的,可是你有品位欣赏么?高品质生活真能买得到么?恐怕是花多少钱都买不到的吧?叔本华、尼采以及存在主义的大师们已经告诉我们:“现实生活里是没有幸福的”。叔本华曾这么说:痛苦是肯定的,幸福是否定的,我们往往抛弃了现实中的平静去追求虚幻的幸福,得到的惩罚是越来越多的痛苦。你还不知道你被“高品质生活”给忽悠了。 孟子说:“可欲之谓善”。人们认为自己向往的东西总是好的。美国式的自由奔放的生活方式是人们向往的,所以人们认为那里是人间天堂。然而孟子说的“可欲之谓善”只是人生的第一层境界。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说的很清楚: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是一个阶梯的关系。于是人们迫不及待的要把“可欲之谓善”上升一个台阶,变成“有诸已之谓信”,就自己一定要参与进来,与自己有关。这也许就是人们追求幸福的过程吧?可是人们却不知道“充实之谓美”——内在品质充盈全身才是美的。人们只是追求了最低级的东西而已。那么高品质的生活在哪里呢?就像有一首歌唱的,它不在劳动里,它不在工作中,甚至不在现实中,而在审美里,在一流的人生境界中。你买不回去是吧?那你还跟着“洋人”吆三喝四干什么呢?对物质的追求只不过是追求了人生中最低俗的东西而已。而中国媒体也在利益与无知的情况下,大力传播欧化的“高尚生活”,用亲欧美、贴日韩的舆论导向打压中国本土品牌。被别人文化奴役而还不自知,还要做别人的汉奸、走狗,哀哉!哀哉! 有人说,全球文化不是已经同质化了吗?何必东方西方分的那么清楚,为什么不能相互影响昵?千万别相信什么“同质化”!严格来说是只是被西方化,跟风作了一场有一场的“模仿秀”而已。只是咱们丢掉自己的传统文化一厢情愿去做别人的学生,可又没学到什么东西。 米兰时装展一发布,设计师争先恐后模仿。米兰说今年流行波西米亚风格,中国时尚界便跟风从头饰到鞋子都是波西米亚风格。米兰说今年流行复古风,流行希腊女神挂肩风格礼服,罗马鞋,于是中国大街小巷全是“罗马战靴”。人家是复人家文化的古,你跟着瞎起什么劲?若某天米兰说咱回归原始,流行“皇帝的新装”,我们是不是也要跟着裸奔?我们学到了什么?又了解了西方文化多少?护肤品顶级乳化技术学到了么?高端汽车技术掌握了么?最多也就能模仿人家做做衣服,说说两句英语。伦敦街头的小乞丐皆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那能算文化吗?那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学习西方,我们只能说我们学到了西方的工具。 当今美国垄断标准,日本垄断技术,我们只能沦为帝国的加工厂。所谓的“同质化”,就是老师与学生关系,我们自甘做别人的学生,可是别人愿意收你为徒么?日本官方白皮书清清楚楚的写着,高端技术要对中国保密20年。你听到这话心里是什么感受?还有什么“相互影响”,更是天方夜谭!我们愿自贬身价作一个低眉顺眼的学生,可有本事影响到尚不愿教你的“老师”?所以在当今,找寻民族文化的根,以文化自强才是我们正确的出路。 中国近期掀起了国学热,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国人已经开始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了。在此基础上我作一个假设,如果中国崛起,静态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主导,取代了美国文化的自由奔放和日韩文化的精致而成为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主流,中国人不再哈韩,崇美,又重新拾起老祖宗的东西,讲究“恬淡虚无”、“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开始学习孔孟的“仁、义、礼”,学习老庄的“天人合一”、“无为而无不为”,并且教育孩子从小学习儒家文化,教导他们知“忠孝悌”懂“仁义礼”,并用中华武术和太极拳来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若能如此的话,我们设想一下“尖叫”、“激活”、“劲爆”、“脉动”这些品牌还有文化土壤吗?这些词条还“劲爆”得起来吗? 再进一步设想,我们若能大力创办国学院,全力推广国学,向全世界来展示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使这种国学热能燃烧到世界,那么世人皆被独特的中华文化魅力所吸引,世人都以穿唐装、旗袍为美,以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为荣,医学界不再认为中医是“巫术”,“伪科学” 纷纷开始研究中医,还用中华武术、太极拳来强身健体。当世界的品牌都以融入“中国元素”为时尚了,我们还会去崇洋吗?当全世界都以使用中国品牌为荣,我们的品牌战还会那么打得那么艰难吗?我们的经济还会不繁荣吗?我们的国家还可能不富强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