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
《品牌寓言》专题
曾几何时,品牌研究变得越发火爆起来,各种品牌理论也层出不穷,颇有百家争鸣之势,看似可喜可贺,说明国人越来越重视如何建设自主品牌了。然而,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品牌建设却让他们有些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面对众说纷纭甚至相互矛盾的品牌理论无所适从,于是只能叹一口气说:品牌建设是以后的事,目前还是先做其他的吧。
尽管品牌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但不能因此而望而却步,毕竟品牌建设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不过话说回来,品牌建设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复杂。这几年来,笔者一直在考虑如何将看似复杂的品牌建设理论用最简单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笔者查看了大量的品牌资料,最后却发现脑子里的品牌内容变得更加庞杂。后来,根据咨询行业“跳出项目做项目”的法则,笔者去翻阅了大量的中国古代书籍(我始终认为很多问题需要依靠古人的智慧来解决),发现古人最善于用寓言(也叫喻言,可以是小故事,也可以是一个比喻)来把很复杂的问题说明白。在古代,最难说清楚的就是哲学问题,各不相同的世界观,如何能把自己的论点简单的传递给对方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用寓言的方式。从老子到庄子、从孔子到孟子、从释迦牟尼到六祖慧能,从诸子到百家……,但凡能在历史上留下闪光思想的大家,无不是寓言高手。寓言可以把纠缠不清成胶着状态的问题一下子解开,置于白日之下,让人恍然大悟、豁然开朗。说到这,给大家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大家就能真正理解喻言的巨大力量:话说当年,唐三藏法师玄奘为取佛经到了印度最大的佛学寺院那烂陀寺。当玄奘法师到达印度那烂陀寺时,佛教在印度已经没落了。当时印度的学术辩论非常民主,婆罗门等教派也恢复了学术地位,这些教派之间辩论得非常厉害,经常还有全国性的公开辩论。当时有其他教派的人问佛教徒:“见道时是什么境界?”佛教徒答:“无所见、无能见,能所双亡,即无所见的境界,也无能见的作用。”“但既无所见,也无能见,又如何知道是见道了?”印度的佛教徒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此这一问就胶住了好几年。刚好玄奘法师到了,答以千古名言: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马上解决了这一辩论纷争。说到这,大家似乎也明白我的意图了,没错,我打算用寓言来解释品牌。那么复杂的哲学理论都可以用寓言来解释清楚,用它来解释品牌理论自然不在话下了。当然,我并没有计划自己去编撰一些新的寓言,我只需从古人的寓言中信手拈来一些,就已足矣。正如当年佛祖在灵山法会的拈花一笑,重要的不是拈在手中的花,而是因为拈花而传递的信息。这就是本书的缘起。
诸位看官,你们看到这是不是感觉我过多的提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没错,你们又猜对了。这正是我在下面想要说的观点:尽管品牌(brand)一词是由西方传过来的,但从早在南北朝时代生产陶器的工匠开始在其产品(土定)上使用商业性署名的标志,到宋代山东济南刘家针铺完整的“白兔”品牌设计,无不证明品牌行为早已在中华大地上产生。时至今日,众多的品牌研究者和企业家们也都认识到品牌背后的支撑是文化,没有文化的支撑,品牌很难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所以在中国,不可避免地要研究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了解中国消费者的深层意识形态,为品牌建设找到正确的方向。另一方面又可以简单明了地解释了品牌理论,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任何事物都跳不出自身发展的客观规globrand.com律,品牌亦是如此,因此,品牌建设最大的原则就是掌握品牌建设的客观规律,而不是其他。在此,我们用柳宗元的寓言《种树郭橐驼传》来说明这一点,也作为本书的开篇寓言: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