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收购IBM的电脑业务,在当时引起轰动,但几年来,联想并未如设计中地占据发达国家的一线市场,反而疲态尽显。迫不得已,老帅柳传志悲情出山,坦言联想就是他的命,宁愿玉石俱焚,也不会坐视不管。再看完全以自主品牌走向世界的海尔,其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中也不能占据最大份额市场,国际化只能成为他们一面耀眼的幌子,实际收效甚微。 中国品牌的国际化看来似乎已经形成了对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威胁,中国威胁论在他们心目中甚嚣尘上,这就让我们的国际化处处受阻,造成成本加大。其实事实未必如此,这个时候,我觉得更应该放慢节奏,不能冒着枪林弹雨去牺牲自己的品牌积累。硬上,蛮上,快上,拔苗助长、掩耳盗铃都是巨大的伤害。 当然,扩张是强者的所为,否则也不能长久保住果实。而强者的文化是多数人们都乐意追随并拿来显耀的资本,所以文化先行,才是品牌扩张的基石。但品牌扩张、文化渗透绝不能片面地与政治挂钩。近年来,不少中国企业走出去被国外视为文化渗透、国家意志、政治行为,这是阴谋,是对中国从大到强的恐惧,是少数人狭隘的民族意志。 品牌并购路径在哪里 从TCL并购法国汤姆逊的失败,综观彩电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技术创新才是永恒的主旋律。“彩电鼻祖”汤姆逊落到今天的命运,究其根本,笔者认为,最大的失误在于创新缓慢、战略错位、组织机构臃肿和法国社会福利机制本身存在的弊病等原因,汤姆逊自己在自己“做茧”的技术陷阱、资产陷阱和文化陷阱中挣扎、被捆绑继而沦陷。 今天,从汤姆逊启动破产保护程序的个案来说,中国企业不能幸灾乐祸,更不能急于抄底,避免好大喜功、贪大求全,要抑制住内心的狂热和冲动,内外兼修,练好真功夫,真正加强核心技术的投入和努力,内强才能外大。中国企业不能继续闭门造车,更不能在简单的模仿和抄袭中委曲求全、苟延残喘,要善于打破经济周期,与时俱进,构建企业安全经营的基石,从控制风险和解决问题做起,真正谋求并实现更持续更健康的发展之路。 品牌并购的路径到底在哪里,笔者认为,首先是向内看,客观审视自己,正所谓“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中国品牌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适合你的才是机会,否则就是灾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