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光图案是塑像头背身后的装饰,因为佛、菩萨 、弟子人物不同,装饰纹样也有分别,菩萨头光多用卷草纹,配以半团花或桃形莲瓣纹;弟子多用团花;佛头光多用桃形莲瓣纹和团花,背光多用卷草纹。这些纹样使菩萨形象显得高贵华丽,弟子形象更觉端庄持重,佛的形象更为尊贵庄严。
藻井图案自西魏起至隋进行过多次的探索,唐代为了找到了一种完美的形式,也有多种的尝试。如前所举第二组诸窟藻井,井心都比较宽大,井外边饰层次少,有的藻井也不画垂幔。其重点在于对井心莲花的表现。井外边饰层次多少大小,纹样选择,匠心很少,纹样组合也是平排并列,整个藻井显得比较平静,还没有表现出藻井(华盖)应有的纵深节奏感。第四组诸窟藻井,井心都比较小,井外边饰层次较多,其重点在于对边饰层次的设计。边饰都是自下(外)向上(内)作仰视阶梯式排列,即越下越宽大,越上越窄小,在视觉上感到越高越远越窄小,具有实体透感。边饰纹样以团花为主,菱形纹或龟甲纹次这,再辅以小团花,或半团花,小方胜纺或方璧纹等。纹样内外呼应,大小相通,构成强的秩序感。同时也有一些窟的藻井边饰,采取宽窄相同,主次结合有节奏的排列法,其纹样主要是团花、菱形纹和百花草,排列次序基本上是方圆相间。团花空间的平缓流动。菱形色块的跳跃循环,百花草密集的平静舒展,构成一项(幅)纵深有强烈节奏,横旋有平缓韵律的完美藻井(华盖)图案。第五、第六组藻井,井心大小适中,井外边饰宽窄相当,纹样以卷草、回纹、菱形纹为主。。边饰之间,界以较宽的叠晕色线,边饰层次只是宽--窄---宽---窄平缓的铺设,也没有横向点、线连续的变化,是一个清静淡雅的装饰画面,藻井图案由盛唐之高峰转向了另一个高峰。
四、五代 西夏
五代时期中原战乱纷争,北宋时期与辽金战争不断。敦煌曹氏地方政权孤处一隅,与中原往受到限制,敦煌石窟艺术也只是晚唐的延续,并形成一些地方特点。诸窟图案主要是藻井、服饰和地毯纹饰,纹样以祥禽瑞兽纹、卷草纹米,间有回纹、白珠纹等。曹氏是敦煌的最大统治者,他们家族建造的佛窟,其规模之大超越前人,窟内藻井装饰气势宏伟,并心莲花中或塑或绘,多是团龙、彩凤。井外边饰多绘凤鸟卷草纹。窟内供养人画像身高超人,女像衣裙亦画祥禽瑞兽花草纹。足下地毯多为卷草纹或团花纹。他们如此重视龙凤纹样,其目的是象征统治者政权的神圣尊严。
西夏于公元1036年占据敦煌后,继续在石倌内绘塑佛事,窟内图案装饰在藻井、窟顶团花最为突出。藻井莲花中亦多浮塑龙纺,有团龙、双龙、五龙、丹凤四龙,可谓龙的图案世界。窟顶四遍画团花,团花多以单一纹样组成,有云纹团花,叶纹团花,尖瓣、圆瓣、方瓣。有如壁纸般的单纯规整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