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图案(3)

2010-06-21 14:03 来源:大千传统图案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古人多把装饰奢华的宫殿宇比做"紫宫"、"仙境",而总观北朝石窟图案装饰,却都在模仿着木构殿堂建筑。它中同寺院佛、殿在外观及其人部装饰上模拟官室建筑一样则从其雄伟、壮丽的外观与奇花异草、珍禽怪兽的装饰表现佛陀的至对尊严。所谓建筑"不壮不丽,不足以一民而重威灵,不饰不美,不足以训后"(何晏:《景福殿赋》),正是北朝石窟图案极力效仿木构展建筑装饰的目的。
    二、隋
    隋代是一个历经三百年动乱分裂后的大统一朝代,大统一带来了南北文化艺术的大汇集与发展,随着线路贸易的畅通,也带来 与西亚文化的交流。这在丝咱咽喉重镇的敦煌石窟里也得到反映。隋代图案装饰在北朝图案旧义牙,进一步吸取中原汉传统文化艺术与新来的西亚风格艺术,绘制出崭新图案。内容丰富,变化多端,形象纤细秀丽,性格自由活党委书记。各窟图案不见依样仿制,因陈抄袭。只有相互吸以益妙之处,善用巧思独创,颇有争奇斗艳之势。很有生气 。
    前文已经说过,石窟图案装饰的部位分布是和窟形密切相关的。隋代石倌主要是覆斗形顶窟,其图案装饰以窟顶藻井为代表,其装饰纹样具有鲜明的织物感。佛龛楣饰与边饰的时代形象个性也很鲜明。依次分述如下。
    藻井,依其方井结构和井中心纹样可分为五类,即方井套叠藻井、盘茎莲花藻井、飞天莲花藻井、双龙莲花藻井、大莲花藻井。方井套叠藻井是北朝平棋图案的遗风,只保留着方井套叠框架的结构,井内纹样却有了多种变化。如隋初绘制的第305窟方井套叠飞天莲花藻井,井内的莲花中心设了一个三兔纹样,三兔只有三只耳朵,却把三只兔子联成一个整体,使三兔相互尾追,旋动不己。方井角隅画翼兽与飞天、井外有华丽的垂幔,幔褶翻转,如风动当。这里把佛教中的莲花飞天与汉文化传说中的神怪异兽混俣了起来,先期的忍冬纹变得纤细秀丽。显示出北朝建筑性的平棋装饰向隋唐具有织物特征的藻井(华盖)过渡期的特点。又如第380窟的方井套叠藻井,井内为一旋动的大色轮。轮中坐一童子。色轮可视为“变形莲花童子”义;亦可视为法轮,有"法轮常转"义,这种方井套叠藻井,不仅与北朝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两者在设计上也各有创新,盘茎莲花藻井,是隋代独有的一种藻井,其特征是井内为一八瓣大莲花,莲花周围盘绕变形茎蔓忍冬纹,纹样倾向自然形态。如第397窟藻井,井内大莲花中亦有三兔纹,盘绕莲花的茎蔓分枝上又各有一小莲花,向、背、仰、俯各有变化。井外有圆形联珠纹、忍冬纹、白珠纹三道边饰,长大的碱角纹垂幔也很精美。又如第314窟藻井,井内大莲花周围的茎蔓莲花上,四角各画一技乐童子,井外边饰不再是同一纹可望而不可及的反复连续,而是把不同样式的小花--圆形、方形、四叶、八角形等组合成边饰,或是以若干方格连成边饰,格内画种种纹样。这类藻井还出现在第311窟、第390窟、第405窟诸窟,但设计各不相同,飞天莲花藻井,井心都较宽大,大莲花周围画若干飞绕莲花飞翔。第407窟的藻井,井心涂天兰底色,画四飞天、二童子、二和尚绕莲花飞翔,井外边饰为翼兽联珠纹。这类藻井装饰已超越了窟室的空间,举首高望感到空旷辽阔。双龙藻井,是在莲花两则画二龙作戏珠伏,藻进四周画十六飞天撒花奏乐。内外呼应,有强烈的动感,这类藻井延续到初唐。大莲花藻井,井内一回事朵大莲花,或四角隅配一角花,井外边饰层次较多。这类藻井简练清新,它的结构框架对唐代藻进装饰和发展以极大的影响,总观隋代藻井装饰,没有程式,形象新颖,千变万化。可谓各逞其思,各有其妙。 

公司标志
编辑:王丽萍
连天红 图案寓意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