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图案(7)

2010-06-21 14:03 来源:大千传统图案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波状连续纹,主要是卷草纹边饰。有自由式和规则式两种。自由式的花形作自由散点布局,以茎蔓作波状串联。规则式的花形作等距定位,以茎蔓作波状分枝回卷式连续。唐代前期这两种卷草自身都不具有波状特征,自身也不能连续,构成波状连续主要靠茎蔓,没有茎蔓卷草就连续不起来,也不能成为波状。为了加强波状感,多是在色彩处理上,依茎蔓波状把边饰分成两半不同的底色,使之产生连续不断的流动感。唐代中期,卷草叶形长大,分布稠密,自由式卷草翻转卷曲,首尾相连,自峰具有一种连续波状流动感。规则式卷草外形多呈扁三角状,上下相错排列,花形之间自然形成一带波状空间。这时期卷草纹的茎蔓只起着格律装饰的作用。唐代后期卷草发展到了顶峰,自由式卷草波状起伏翻卷,连续不断,规则式卷草更为规整划一,波状节奏也渐平缓。几何连续纹,有方璧纹、方胜纹、菱形纹、回纹、龟甲纹等。这些都是用直线组合的纹样,单众叛亲离纹样只有一个,反复连续,不留空地。纹样自身不产生节奏变化,它的变化主要借助不同色彩相间的变化,使规整的连续纹呈现出等距跳跃,轻重不同的节奏韵律感。
    叠鳞式连续纹,是一种同一花形反复连续纹,借助色彩表现节奏变化。
    四方连续纹,即一组纹亲友向四面扩展伸延,这类纹亲友主要装饰在佛龛的机部,结构为棋格式,格内为一大团花,棋格式的骨呆与圆形的莲花形成一种平正、安定,稳固感。它应是一种"建筑性"的装饰。
    窟内整体装饰之构成,即石窟本体装饰图案在窟内的位置、作用及其相互之关系。
    前面已经说过,窟内图案装饰主要是窟顶藻井、四壁边饰、佛像圆光等。它们都有特定的部们一、形式和内容。观者走进佛窟的时候,迎面最先看到的是佛龛内的佛、菩萨像以及龛口边洞,佛像衣饰、圆光的华丽装饰,继而环顾四壁经变画及其花边装饰,再仰首举目看到了覆斗形窟顶中心的藻井。藻井集中了全窟所有的装饰纹样,集合窟图案之大成。
    藻井处于窟顶中心最高处,井心向上凸起,井外四面向窟顶四坡展开,四角与下竽四坡的边饰相接,上坡边饰又与四壁上部的边饰相联,构成了支撑石窟的骨架结构,藻井则是骨架(边饰)的总领。没有四壁宽大边饰的支撑,各壁结合部就会产生不稳定感,同时没有藻井的提领,各部边饰的衔接也觉得不牢固,没有统一整体感。为了使图案与石窟得到更好结合,纹饰分布也是有选择的。如四壁边饰,不论时代早晚,纹样之变化,多是以卷草纹作为主要纹饰的,因为卷草纹有着完整的连续性,可增强石窟整体稳固感。有少数窟窟顶四坡边饰中也间有菱形纹、叶形叠鳞纹,但却很少有团花纹。相反,在龛口外沿总是多用团花纹,少用卷草纹;而龛口内沿又多用卷草纹,少用团花纹。因为团花有着它自身规正庄重的形象,装饰于龛沿外面,可增强佛龛的庄严感;卷草纹有华丽的形象,装饰于龛洞内面,与龛内华丽繁缛的采塑和壁画结成一个完整体,可增强龛的庄严感;卷草纹有华丽的形象,装饰于龛洞内面,与龛内华丽繁缛的采塑和壁画结成一个完整体,可增强龛内的富丽感,同时也使四壁的卷草纹与龛口内沿的卷草纹的窟壁布局上有了正、侧、隐、现的变化。 

公司标志
编辑:王丽萍
连天红 图案寓意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