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285窟西魏时的壁画中,出现了修禅者跌坐在椅子上的图像。椅子后高高的靠背顶部位于人的头部,两侧有较低的扶手,下有垂直的四足,这种高坐具家具是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椅子形象。然而西方“垂足而坐”的椅子在中国却是“席地而坐”的使用,这不正是表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吗? 南北朝时期开始的家具文化的变革,人们起居习俗的改变,到隋唐走向高潮。唐代强大的帝国时期,中国与西方的交通更为便利,从长安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从广州驶航波斯湾的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唐朝与欧、亚、非3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紧紧联系在一起。蓬勃发展的中外文化交流使唐朝时期的中国文化放射出奇光异彩。唐纨扇仕女图中可见到一种低矮而坐面呈椭圆形的月牙凳和圈椅,月牙凳的座面如月弯,四足曲线装饰丰满精致,座面上覆绣垫,极富女型化;圈椅上设靠背和扶手连为一体,较大弧度的外向曲状把人怀抱其中。西方垂足而坐的家具文化与唐代华丽丰满的汉文化融合一体,在这两件家具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除了胡床、腰鼓凳、方凳外,高形制桌子、椅子都开始使用,在敦煌的唐代壁画中,在留于后世的墓室壁画中及留世的唐代绘画中都可以见到摆脱了席地起居旧俗的桌椅家具。 唐代的几案继续增高,逐渐演变为高足的桌案。在敦煌85窟壁画中可见到屠夫在高型桌上切肉的形象;在敦煌473窟壁画中,有众人围坐在长桌旁的长凳上进行宴饮的场面。到了宋代,新起居习俗的高足家具已在社会上流行,完全取代了“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 吸收外来文化,融合于汉文化之中。高足家具与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中大木构架结构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家具两种主要结构形式的一种。公元前756年的西安唐玄宗时高力士的哥哥高元珪墓的墓室壁画中,从残缺不齐的画面中可见到,椅子的形象较拙朴,椅脚粗大像是立柱;在靠背的立柱和横梁之间,用一个大“栌斗” 相承托,明显地是汲取了木构建筑中大木构架的式样,结构笨重,但造型颇为稳定,可见这时椅子还属于“启蒙”时期。到明清时期,由建筑大木构架而形成的无束要形式的家具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表现出中华民族独具一格的典雅优美、精致朴素的家具风格。 沿着丝绸之路,中国家具文化艺术对胡文化、印度文化、西方文化的吸收,首先是移植和模仿,经过数百年的冲突、碰撞和渗透,中国文化对于外域文化的引进逐步走向了成熟。外来文化为适应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结构而有所改变,即实现民族化;同时,中国的传统审美心理结构也为时代带来的外来文化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趣味而有所改变,即实现世界化。中西文化融合,外来文化为中国民族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注入了新的内容,表现在物态的文化艺术中,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家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