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明清家具的常见结合构造和主要装饰风格 一、明清家具的常见结合构造 我国家具结构有悠久而优良的传统。经过长期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家具各部位的组合上简洁明了,材料的使用上扬长避短,既合乎力学原理,又大方而美观。 明至清前期的家具在结构上有如下特点:以立木作支柱,横木作联结材,吸取了大木梁架和壼门台座的式样和手法。家具的平面、纵或横的断面,除个别变体外,都作四方形。为了消除四方形结体不稳定的缺陷,古代匠师对传统家具使用了“攒边装板”、各种各样的枨(音cheng)子、牙条、牙头、角牙、短柱及托泥等,加强了接点的刚度,迫使角度不变,将支架牢固的固定起来。同时还能将重量负荷,均匀而合理地传递到腿足上去。各构件之间能够有机地交代连结到如此的成功,是因为那些互避互让、但又相辅相成的榫子(南方叫“榫头”)和卯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是古代匠师们能得心应手地制造出各种各样精巧的榫卯来,才使明清家具结构合理牢固,造型美观,成为古典家具中的精华。 明代及清前期家具的常见结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基本结合 1.平板结合 当木材宽度不够用时,用榫槽与榫舌将多块木板拼和起来。 2.厚板与抹头的拼粘拍合 厚板如条案的板面,罗汉床围子,为了不使纵端的断面木纹外露,并防止开裂,多拼拍一条用直木造成的抹头。又为了使抹头纵端的断面木纹不外露,多采用与厚板格角相交的造法,即在厚板的纵端格角并留透榫或半榫,在抹头上也格角并凿透眼或半眼。抹头与厚板拍合并用鳔胶粘贴。 3.平板角接合 面板与板形的腿足相交,即平板角结合。 4.横竖材丁字形结合 大自桌案或大柜的枨子和腿足的连结,次如衣架或四出头官帽椅的搭脑、扶手和腿足的相交,或杌凳横枨、管脚枨与椅凳的腿足相交,小至围子、桌椅花牙子的横竖材攒接,都是丁字型接合的例子。 5.方材、圆材角接合、板条角接合 方材或圆材角接合指南官帽椅、玫瑰椅等搭脑、扶手椅和前后腿的接合。它们从外表看为斜切45度相交,但中有榫卯不外露,故为闷榫。 6.直材交叉接合 杌凳上的十字枨、床围子攒接卍字、十字绦环等图案,都要用直材交叉。两材在相交的地方,上下各切去一半,合起来成为一根的厚度。 7.弧形弯材接合 圈椅上的圆后背,香几或圆杌凳的托泥,圆形家具如香几、坐墩、圆杌凳等面子的边框,都用弧形弯材接合而成,有的也采用“锲钉榫”造法。锲钉榫基本上是两片榫头合掌式的交搭,但两片榫头尽端又各有小舌,小舌入槽后便能紧贴在一起,管住它们不能向上或向下移动。 8.格角榫攒边 椅凳床榻,凡采用屉心用绳索、藤条编织而成的,木框一般采用“攒边格角“的结构。四方形的托泥,亦多用此法。 四根木框,较长而两端出榫的为“大边”,较短而两端凿眼的为“抹头”。如木框为正方形的,则以出榫的两根为大边,凿眼的两根为抹头。比较宽的木框,有时大边除留长榫外,还加留小三角形榫。小榫也有闷榫与明榫两种。抹头上凿榫眼,一般都用透眼,边末合口处格角,各斜切成45度角。 9.攒边打槽装板 攒边打槽装板是木材使用的一项成功的创造。长期以来,此法在家具中广泛使用,如椅凳面、桌案面、柜门柜帮以及不同不同部位上使用的绦环板等等,不胜枚举。 此法的优点首先在将板心装纳在四根边框中,使薄板能当厚板用。一般板心只有一个纵边使鳔,或四边全不使鳔。使整个家具的结构不致由于面板的胀缩而影响其稳定坚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