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式圈椅所蕴藏的中国情结

2015-05-16 10:47 来源:东南网红木频道 我要评论    

分享到:

  论及圈椅的产生,大概要从五代十国时说起,但真正将圈椅发展到高峰并形成定式的则当属明代,而圈椅也成为明代家具中最为经典的制作。圈椅由交椅发展而来,因圈背与扶手连成一圈而得名,又称为“罗圈椅”,坐靠时人的两臂都能得到支撑扶持,椅背根据人体脊背的自然曲线设计成“S”形,非常舒适,深受明人的喜爱。
  圈椅的制作也继承了明代家具一贯简洁质朴的风格,一般只在靠背板或牙板处稍作修饰,经常被成对地摆放在室内,给人清新雅致之感,即便是现代,也成为中式家居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在看似简单地圈椅下其实暗藏玄机。
  外圆内方,中国哲学的至高境界
  “外圆内方”的圈椅形制在宋代形成,目前发现最早的此类圈椅出现在南宋画家刘松年的《会昌九老图》中,但见者不多,明代又开始兴起。“外圆内方”的理念来源于我国传统的“天圆地方”朴素哲学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随处可见,不仅在古代的篆刻、铜钱等上有所体现,而且深深根植于中国为人处世之道中。
  “智圆行方”被古人当做境界极高的人生道德和智慧。黄炎培给儿子写道“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意思是做人应当方圆并用。《淮南子·主术训》中也说道:“智欲圆而行欲”,即既要中庸、圆滑,同时又不能失正气、骨气和品德,要在坚持原则情况下和保持独立的个性。可见,圈椅绝不仅仅是一件普通家具,在它身上所蕴含的是前人对人生的理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传承的文化思想。
  起承转合,中国传统艺术的普遍原则
  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圈椅扶手在末尾的地方自然形成了一个外翻垂珠,这并不是无心之举,而是有意为之,实际上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起承转合”的理论。书法要求起笔顿笔,中间稍轻略带弧,结尾加重收笔藏锋;国画中在表现藤蔓花卉这类下垂题材时,都要表现上扬之势;音乐等也不外如是。圈椅作为一种艺术也巧妙地运用了这个原理,在扶手如同流水般蜿蜒而下时及时收尾,以最完美的状态展现给世人看。
  圈椅造符合人体学、家具稳定原理的前提下,灌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及美学概念,使得圈椅脱离了普通家具的局限,成为一件有生命有活力的艺术品,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越品越有韵味。
公司标志
编辑:编辑部
连天红 家具简史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