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明清代家具的一般特征 明清家具的形体各有其特色。 明式家具总体的风格简洁内敛,造型以线为主,素逸剔透,极少张扬。相对来说显得文气阴柔,给人以恬静的美感。 清代家具,以清中期为代表,造型上雄伟、浑厚,用料阔绰,装饰上富丽、豪华,表现出强悍与富贵的气派。 第三节 明清家具的主要种类及造型种类 一、杌凳类 凳子的祖先,原是指上床用的登具,相当于脚踏,后来才被用来作为坐具。最早见的凳子形象,是汉代墓室壁画上的腰鼓形圆凳和北魏敦煌壁画上的方凳。明代凳子式样多,造型优美。明代凳子分方凳、圆凳两大类。造型方面,主要有无束腰和有束腰两种。无束腰的都是直腿,有束腰的方腿为多,而且多用直腿内翻马蹄、鼓腿或三弯腿。腿下端,多作内翻、外翻等处理。 1.杌凳 指无靠背的座具。杌凳的形式多为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的较少。 2.坐墩 造型近似木腔鼓的坐具。坐墩,因其墩面常覆盖一层丝织物,又名绣墩,也称鼓墩。 明代坐墩以圆形为多,又多在座面之下,底座之上的两端,雕一道弦纹,在弦纹的中间,又雕出一排鼓钉。坐墩的造型,有在鼓身雕出不同形状的亮洞的开光和不开光之区分。座面的式样有海棠、梅花、瓜形、椭圆形等等不同形状。木制坐墩多用紫檀、花梨、红木等贵重木材。冬天上面覆盖皮、毛织物,夏暑就用藤面,是精巧而富于装饰性的家具。 3.交杌 可以折叠的交足杌凳。俗称“马札”,也称胡床或交床,即西汉时自西域传来的胡床。其座面有绳座面和皮座面之分。 4.长凳 无靠背狭长坐具的总称。长凳的四腿通常向外撇成八字形。 5.脚凳 脚凳有两种式样和两种不同功能。一种是带有滚木装置的凳面,脚踏之上,来回滚动,摩擦脚心的涌泉穴位,起按摩保健作用,可以叫保健凳。另一种则是专为踏脚承足的,也称脚踏、承足、搁脚凳等。 二、椅子类 明清椅子有靠背椅、官帽椅、圈椅、交椅、玫瑰椅以及宝座等基本形式。 1.靠背椅 一般指只有靠背,没有扶手的椅子。灯挂椅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灯挂椅的造型好像南方挂在灶壁上用以承托油灯灯盏的竹制灯挂,并因此而得名。 2.官帽椅 官帽椅有两种基本形式: 四出头官帽椅: 搭脑及扶手都伸探出来的被称为“四出头官帽椅”。这种搭脑出头的样式,好似明代官员所戴的有帽翅的官帽,“官帽椅”即由此而得名。这种椅子多使用于北方地区。 南官帽椅: 搭脑及扶手不出头的为“南官帽椅”。它除了搭脑和扶手都不出头外,余者与四出头官帽椅相同。 3.圈椅 圈椅后背搭脑与扶手,是由一条流畅的曲线组成,从搭脑顺势滑至前方,形成两只扶手。扶手两端或出头向外翻卷,或者不出头,直接与鹅脖相接而下,成为一个整体。这条曲线圆滑、流畅,形似罗圈,因此被称为“圈椅”,也被称作“太师椅”。 4.交椅 可以折叠的交足椅子。也可被视为有靠背的交杌。可分为直后背和圆后背两种,其交接部位一般都用金属饰件钉裹。明代的交椅以圆后背为多。交椅的座面有皮制与绳编两种。 交椅可以折叠,便于郊游或野外露天使用,古时行军、作战,或郊游,多携交椅。 5.玫瑰椅 一种形制小巧、椅背较低且高度与扶手高度相差无几的椅子。玫瑰椅的名称来源不详,该椅子小巧玲珑,深得人们喜爱。 6.宝座 专供帝王使用的坐具,除具有大型椅子的特点外,另增豪华的雕刻和镶嵌等装饰,一般都配有脚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