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识珠觅珍品 已故天津民国作家宫白羽,是北方通俗小说大家,与张恨水等齐名,一生著作颇丰,但很多东西没有留下来。 前几年,宫白羽的儿子宫以仁先生为编辑父亲的传记而忙碌。但苦于没有宫白羽的早期作品,心里甚是焦急。正在他愁眉不展时,《今晚报》上的《宫白羽与〈东方朔〉》一文让他心花怒放。该文首次披露了宫白羽上世纪20年代末发表在《东方时报》副刊《东方朔》里的许多散文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 该文的作者便是侯福志。 宫以仁先生非常兴奋,经多方打听找到了作者。侯福志向他提供了宫白羽早期作品的复印件,宫以仁先生向侯福志赠送了由他编辑再版的宫白羽先生的小说,还向侯福志提供了宫白羽曾经用“杏呆”、“耍骨头斋主”等笔名发表作品的信息。 侯福志根据宫以仁先生提供的线索,又在他收藏的40多张《东方朔》中找到宫白羽发表的多篇文章,从而为研究宫白羽早期文艺活动和作品提供了实证资料。在有关单位召开的宫白羽学术研讨会和北派通俗文学学术研讨会上,侯福志宣读了他撰写的相关论文,受到与会专家的肯定。 《新世界报》创刊号的发现也有非常大的偶然性。十几年前的一天,侯福志与往常一样,又一次来到他熟悉的三宫旧书市。 “卖报,300元几十份报纸一起买走。”小贩的叫卖声吸引了他的注意。他俯下身一看,顿时眼睛一亮,一张非常珍贵的《新世界报》创刊号裹在其中。尽管300元钱当时超过了他一个月的工资,但他毫不犹豫地将其买下,从此一件难得的报纸孤本成了他的藏品。 上世纪30年代,天津有许许多多报名奇特的报纸,《现世报》是其中之一。天津人的口头语中,一个人假如不务正业或者不通人情,常常会被人讥讽为“现世宝”,于是《现世报》借用这一谐音。 作为报刊收藏爱好者,侯福志只听说却从没见过这张报纸。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天,侯福志来到经常光顾的一家旧书刊市场,双目一望,地摊上赫然摆着他期待已久的《现世报》。细看共9张,期号在1034到1061之间,出版时间为1930年6到7月份。善于研究问题的侯福志如获至宝般花了不菲的价钱将《现世报》请进了家门,一研究方知自己无意中得了宝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