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春节前夕,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节目《人物》专栏,制作了系列节目——《流年碎影》,其中有一集是关于影星胡蝶的专题片,在大年初三晚上播出。在这一集中,有一个镜头是《天津商报画刊》策划的《蝶婚专页》。为中央电视台提供这一“孤本”的,便是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政策法规处副处长侯福志。 虽然被繁忙的行政管理工作缠身,但工作之余,侯福志仍然要挤出时间来满足自己的收藏爱好。多年来,他曾多次将自己收藏的老报纸、老杂志、老图片无偿提供给相关单位,有的被用来编写史志,有的被用于名人传记,还有的用于拍摄电视专题片等。凭籍收藏,侯福志被天津市河北区政协文史委聘为特邀委员,成为全国报刊收藏界响当当的人物。 旧书报摊淘宝忙 天津有个旧书市,设在三宫(第三文化宫)院内,三宫为天津最大的古建筑群(李纯祠堂)之一,已有80多年的历史了。 侯福志至今还记得当年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感受:“20多年前的某天,我准备拍摄部分历史风貌建筑的照片。当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第一次来到这所大宅院的时候,却一下子被这里的旧书市吸引住了:数百个摊位占满了两座大院,旧书刊、老杂志、民国时期的碑帖、“文革”时期的连环画应有尽有,买家、游客络绎不绝……与古老的建筑一起构成一幅和谐的文化乐章。从此,每至双休日,这里就成了我淘书的好去处,风雨无阻,从未间断。” 三宫旧书市是出故事的地方。 每当开市的时候,总有一些小道消息不胫而走:某某名人的真品字画现身了,某某大家的小说手稿被低价售出了,某某名家的大批签名本被北京人买走了等等,不一而足。由于侯福志常常光顾并有所获,所以,有时候,他也成了故事中的主人公。有一次,他在三宫淘到一本解放前天津金城银行的老存折,由于该存折是活期的且未用完(故存世很少),加之存折的主人是一位叫王奎章(南开中学的创办人之一)的名人,其收藏价值和文化意义引起了银行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天津《每日新报》等以大幅版面加以介绍,并配发了他的照片,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也在新闻节目中滚动播出。一本小存折引起不小的轰动,侯福志淘宝淘出了名。 侯福志的藏品包括小人书、“红宝书”、毕业证、同学录、签名本、名人档案等,最具特色的是天津地方史志资料和解放前的老报纸、老杂志。” 截至目前,侯福志在三宫、天津文庙、鼓楼旧书市,以及北京的潘家园,收集到了涉及天津的地方史志书籍达5000多册。包括天津各区、县志、行业志、民间文学、文史资料,甚至以天津为地域背景的小说也纳入了他的收藏视野。 晚清至民国年间,天津作为北方的报业中心,前后出现过三四百种报纸,期刊达千余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报刊本身不易保存,故留传下来的老报纸、老期刊已成凤毛麟角。经过20多年的苦心搜求,他已收藏了百余种数百份。其中,有晚清时期用宣纸印刷的《醒华日报》,有鲜为人知的《小说日报》,有难得一见的《广播日报》,有用天津话“现世宝”谐音命名的《现世报》,还有《新世界》创刊号、《北洋画报》纪念专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