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衡:不“专业”的藏书家(2)

2010-07-02 13:43 来源:桂林人论坛 我要评论    

分享到:

    做研究生以后有了一些补贴,邹衡开始买书了。他说,自己经常“换书”,一般文科的学者都有这个习惯。“这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学问。很多学者、作家的学问就是经常跑书店‘跑’出来的。”邹衡说,同一本线装书,不懂哪个版本最好,有时在书店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看熟了以后,才明白应该买什么样的版本。有些书已经买下了,就带到琉璃厂卖给书店,自己再换一个好的版本。这样若干次以后,就增长了很多知识。他对于文史哲类的图书都喜欢。邹衡更愿意把周末跑书店说成是“逛书店”而不是去买书,因为去之前并没有打算买一本什么书。他说,去图书馆查书很麻烦,在书店,书都摆在那里,可以随便看。“逛书店是最能让人增加学问的一个途径。”

    买书一生无积蓄

    到“文革”的时候,邹衡三间屋装了两万多册书。与其他知识分子一样,因为害怕红卫兵抄家而担上罪名,邹衡将先前所购的政治、法律、经济以及中国古典文学等方面的书全部以五分钱一斤的价格分几次卖给了废品收购站,只留下了很少一部分如《西厢记》、《儒林外史》等。“大概卖了二三百块钱。”邹衡说,卖书的时候,自己都没顾上心疼,只求不要因为家里的书而引火烧身。连在西单买的校长胡适的大部头《胡适文存》也不敢留,因为胡适跑到台湾去了,是“反动派”。现在提及的时候,他仍然心痛不已。“回头来看,即使不卖那些书也没事,可是当时人人自危,首先考虑的是人身安全,不想因为这些书而招来祸害,所以才处理掉。”

    从研究生开始,邹衡的所有收入和积蓄,除了留下吃饭和抽烟的钱,其余的都用在了买书上。老人称:“衣服可以随便穿,我也不讲究。”老伴在一旁说:“他1980年的时候,工资是七十九块多。1982年出国讲学的时候到美国大使馆去办手续,别人都是西装革履,只有他穿得太寒酸。他抽的烟也是最便宜的,就是一门心思省下钱买书。” 邹衡说,自己是一有钱就买书,所以以不高的收入,几十年来买下了这么多书。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调整政策,他的收入提高以后,反而用不着买很多书了,因为有很多人送。他现在书架上的英文书全都是别人送的,此外还有日文、法文、德文、韩文书。

    “1996年买《甲骨文合集》、《金文合集》的时候,以为自己还能活很多年。”邹衡说:“后来生病了,也没有精力读很多书。”邹衡家里最贵的《甲骨文合集》、《金文合集》买回后一直没有拆包,搁在墙角。尽管如此,他仍然对后辈学者少读书也不买书的现象耿耿于怀。他的家里很简陋,但是,沉浸在书海中的邹衡不以为意,他保持着儿童般的质朴,把这些书看作是最宝贵的“玩具”。

公司标志
编辑:尤文
连天红 藏家故事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