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朋友纷纷帮忙 这些上世纪70年代的软烟标得以留存,全靠机缘巧合。黄先生说,他年轻时喜欢边抽烟边看小说,抽完的烟盒就习惯性地往书里一夹,虽然一天一包不算太多,但日积月累也就积少成多了。当他开始收集烟标后,无意翻看以前的小说时,发现了不少老烟标,这让他喜出望外。 而比起黄先生,他的儿子更有先见之明,当别的小孩喜欢攒糖纸的时候,他的儿子却爱攒烟盒。长大后,儿子得知爸爸喜欢收集烟标时,小时候还存着的烟盒就全部“贡献”给了爸爸。现在,黄先生收集烟标靠亲戚、朋友帮忙:他们去外地出差、旅游,给黄先生带回境内外的各种烟标。美国、俄罗斯、南洋等地四五十种烟标已被黄先生收入囊中,现在内地各省份的烟标,他只差天津、青海、西藏和山西没有收集齐。当然,收集烟标,黄先生自己也身体力行。1999年,黄先生还住在大化时,每天利用空余的时间,手拿塑料袋,穿梭在大化的大街小巷,只要看见空烟盒,不管什么牌子都装进“淘宝袋”里。回家后,小心翼翼地把烟标展开,铺平,然后拿到家门前的平地上晒干。积攒了一段时间后,就对“战果”进行一次大的分类、整理。 来到南宁后,黄先生拓展了他收集烟标的方法:作为交换,他在家附近的商店定点买烟,而商店则为他留下空烟盒。在他家,黄先生向笔者展示了他前段时间的战果:一条800多元的烟盒和一条1000多元的烟盒。“我抽不起这么贵的烟,所以拿到这两个烟盒的时候我很高兴”。黄先生打开烟盒,拿出里边放得满满的烟标,向笔者介绍。他还没舍得把这两个烟盒展开、摊平。 曾想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黄先生说,广西很少人收集烟标,也没有类似古玩的成规模的烟标市场。 在黄先生家进门的过道上摆放着两块一米长宽的牌匾,匾里裱着的是红闪闪“烟”、“标”二字。这两个字是黄先生用贵州“黄果树”的烟标拼贴的。黄先生说,收集烟标两年多,有了些“基础”后,他下定决心把收集烟标这件事坚持做下去,为了明志拼贴而成“烟标”。 他说,他一直很喜欢收藏各种能反映时代、社会变迁的东西,烟标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所以当年他开始了“烟标收集之旅”。 随后,黄先生萌生了申请吉尼斯纪录的想法,但发现自己收藏的烟标数量和种类,与国内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戈小兴92400种烟标的纪录还相差很远。不过,他并没有停止自己的计划。黄先生说,他不再想着去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而是更务实地计划要在这两年把烟标的种类提高到1000种。过两年他还准备到全国各地去旅游,为的就是收集烟标,因为他喜欢得到一个新的烟标时的感觉,无论那个烟标值钱与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