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千年农业税且行且远 从明代洪武元年的“租米票”到清朝道光二十四年的“上、下忙执照”,从民国的“征收田赋收据”到新中国的“农业税收据”——70岁的太原收藏家王艾甫多年来收藏整理了2000多张田赋税票,名称不一,样式各异,历史跨度达640年。透过这些泛黄纸片上所载的文字,一部中国农业税编年史俨然浮现于眼前。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让农业税成为历史,而我的这些税赋票据,更像是中国农业税的历史背影。”王艾甫说。 从改到免,六百年税票见证历史变迁 “明朝的‘一条鞭法’,清代的‘摊丁入亩’,农业税的历次重要变革,税票里都反映得很清楚。”王艾甫老人将数本厚厚的收藏册一页页翻开,2000多张税票和600余年历史尽在其中。 “这就是‘一条鞭法’改革的历史实证。”他给记者展示了一张明代万历十年的“分亩归户票”。在万历九年即1581年,明政府把田赋、徭役等合到上地税里统一征收,史称“一条鞭法”,是走向近代税制的开始。而归户票就是官府颁发给农户作为征税依据的土地证。 “你再看这些税票。”王艾甫翻开另一本册子,“雍正三年业主收票”“嘉庆二十年收税票”……年代不同、名称样式各异的税单纷呈眼前。据他介绍,这些是“摊丁入亩”的产物——清政府改革税制,把人头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论富户贫农,田多则赋多,无田则无税。 王艾甫说,“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再加上唐代的“租庸调”制,是历史上农业税的三次重要变革。 “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历朝历代都将农业税作为国家财政的支柱,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是如此。” 指着“农业税收据”“粮食预缴收据”等新中国时期的税票,王艾甫说,正是靠亿万农民缴纳的农业税,党领导人民群众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并解决了全国的粮食供应问题,还支持着抗美援朝、和平建设,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党和政府已经全面取消农业税,也就意味着我的这些税票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从改到免,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 “农业税作古,是改革开放之功” “回顾历史,农民交皇粮国税是天经地义的事,再仁慈的统治者,再繁荣的盛世,也从未免过农业税。”王艾甫说,令农业税作古,是前无古人的德政。 他告诉记者,农民税负的轻重是朝代兴衰的晴雨表,历朝历代,几乎都是轻徭薄赋而兴,横征暴敛而亡。 “再看那些西方国家的发展史,农业税起初一直是国家财力的重要支柱,为工业‘输血’;随着工业的发展,农业税收入比重逐渐降低;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的时候,农业税才会终结,出现‘工业反哺农业’的局面……今天的中国,已经走到了第三个阶段。” 王艾甫说,废除农业税,需要决策者执政为民的理念和勇气,然而更为关键的是,现在有了雄厚的国力支持,“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巨大成就”。 收藏册内的附属资料显示,农业税改革与改革开放同步推进,农业税人均负担呈逐年下降趋势:从1979年起,我国开始实行农业税起征点政策;1983年至1999年,农业税制进入了开征特产税和稳定农业税负担的阶段;进入21世纪,我国开始进行农村税费改革——据测算,全国农民因此得到的减负幅度一般都在三成以上。 “改革开放让国力空前强盛,农业税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已经很小,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已经成熟,农业税的历史使命也就进入倒计时。”王艾甫说,他永远记得2006年1月1日,从这一天开始,全国范围内免征农业税,具有2600多年历史的“皇粮国税”寿终正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