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艺铭钟情佛造像 捐千年黄花梨原木

2011-11-26 08:50 来源:中华古典家具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国内收藏佛像的人数众多,但收藏者大多数把眼光集中在本土的佛像上,很少有人注意到,佛像和佛教一样,也有许多分支,也有许多不同的艺术风格,也需要关注。

    从事收藏佛像近20年的师艺铭女士,便是一位兼收并蓄的佛像藏家。她所收藏的佛像,既有中原的样式,也有密宗的流派,还有南传的风格。“只要是佛像,我就喜欢,就想收藏,今后准备开一个佛像博物馆。”师艺铭说。

    师艺铭对于佛像的广泛热爱,直接导致她的收藏范围非常广。当然,这和她时常出国选购佛像也分不开。她家里钟爱的一尊南传铜鎏金佛像,便是去日本时无意中发现的。

    当时,师艺铭本只想在东京购买古董,旅程也已排满,但别人还推荐她去神奈川购买佛像。听说有佛像可买,她二话没说,坐了几个小时的地铁,奔赴神奈川。到了那里,她立即看中了这尊佛像。不过,那时她的钱都没带够。所幸的是,日本卖家被师艺铭的热情所打动,允许她回国后再付款。

    就这样,师艺铭得到了一尊很特殊的佛像。从历史价值方面来看,据已经发现的考古资料,当时的南传佛教同时拥有来自中原与印度的文化因子。而10世纪以后形成的红、白、黄等各教派的造像,与早期密宗造像已有较大区别。只有在南诏大理国境内,从印度、中原等地辗转传来的早期密宗得以留存,其佛教造像大多数保留了早期密宗造像的面貌,并融入民族化的特有风格,是研究中国早期密宗造像的基本材料。

    从造型方面来看,这尊佛像的特别之处则在于,在大理三塔中发现的佛像多在10厘米左右,20厘米以上的少见,多是佛陀与观音像,而师艺铭所藏南传铜鎏金佛像高56厘米,实属罕见。

    可以说,这尊佛像的艺术风格是综合的。佛像上的衣纹细如丝缕,遍布全身,明显继承印度笈多时代造像风格,加上有舟形背光,边缘多饰以阴刻火焰纹,又具有东南亚南传佛教造像的风格。有的学者就认为,阿嵯耶观音面相具有典型白族人特点,故应是融汇外来及本土特色的综合体。加上整器镀金,显得雍容华贵,因此就成为了师艺铭的心爱之物。

    此外,据文献显示,南诏大理国佛教的兴盛堪与南北朝比肩,历代国主动辄铸佛万尊,寻常百姓家家供佛。元代郭松年在《大理行记》中记载:“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沿山寺宇极多,不可殚记。”而明末清初的吴伟业称“苍山与洱水,佛教之齐鲁”。因之,南诏大理国被称为“妙香佛国”,它留下来的佛教艺术珍品,成为体现这块区域文化内涵的典型代表。

    师艺铭介绍,当时买的时候只是因为喜欢外形,但后来逐渐了解南传佛像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特征后,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多收藏南传佛像的信心。而且,她还不仅是收藏,更是要打造一些具备南传佛像艺术风格的现代佛像。前不久,她找到了一根珍贵的千年黄花梨原木,有三米多高,根据她的要求,雕工带有南传佛像的风格。后来,她将这尊佛像捐赠给了正在筹建的一家寺庙。


 

公司标志
编辑:编辑组
连天红 藏家故事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