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见证了国家发展

2009-09-22 00:00 来源:新浪财经 我要评论    

分享到:

我的收藏见证了国家发展

崔绍松在自己的“酒窖”里自得其乐。

  在物质极度匮乏、收入很低的年代里,崔绍松花5块钱买来一个空洋酒瓶,这在当时是一个没人理解的行为。那时的崔绍松很孤独。现在已经成了收藏家的崔绍松感慨万千,这几十年来中国最大的变化,不仅仅是人们的生活富裕了,更重要的是,人们敢于追求美了,敢于有个性了,中国人活得放松了。

  曾经有一个时期,生活在北京的人们穿着同样颜色、同样款式的衣服,吃着同样单调的大白菜,住着没什么区别的房子,挣着几乎一样少的工资。

  那是上世纪70年代末,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非常小,相同的经历使得大家有着近似的价值判断标准。这个时候,崔绍松因为其与众不同的爱好——攒空的洋酒瓶子,被所有认识的人排除在价值判断标准之外。当时的这点爱好,必须偷偷摸摸进行。

  而今,他正忙着为自己这些年来收藏到的成千上万件酒器办一个展会。根据他对展厅的规划,占据展厅明显位置的不是他收藏最多的“人头马”、“XO”,也不是惊艳的玛丽莲·梦露全身像纪念酒瓶,而是国人自己研发的、工艺水平精湛的奥运纪念套酒及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酒。

  “乱世买黄金,盛世兴收藏”,崔绍松的收藏经历印证了这句老话。“我要让我的这些收藏品出来晒太阳。”崔绍松说。

  1958年 与“新中国第一店”同龄

  一个酒瓶既当花瓶,也当酱油瓶

  1958年出生的崔绍松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小时候,崔绍松的家在商业街中间的大甜水井东口,王府井大街上的标志性建筑物——北京市百货大楼与崔绍松同岁,崔绍松对这个“同龄人”感到非常亲切和骄傲,“新中国第一店”的诞生也让当时的北京人感到无比新奇和骄傲。

  崔绍松的少年时代,国内特殊的历史环境使得北京这座城市根本没有娱乐场所,没有现在小区里比比皆是的街心花园、健身器械,那时胡同里除了木讷的电线杆子,没有任何装点之物。于是,王府井商业街上的商店就成了附近孩子们的娱乐天堂。每天下午一放学,孩子们就冲向这条街,把街两面的商店挨个儿看一遍。

  差不多每个小伙伴都能如数家珍地说出哪个商店卖什么、哪个橱窗里摆放着什么商品。当然大家也都有分工,谁负责去看哪个店,谁负责看什么商品,都是事先分好了的。等到大家把所有自己看到的东西记下来、坐在一起比谁记得多的时候,崔绍松总是倒数第一名。

  真不是他记性不好,崔绍松当时的“差成绩”与他负责察看酒、酱油、醋有关,上世纪70年代,居民日常生活用品奇缺,常见的几样必备品又都凭票供应。

  “那时的酒就有一种散装白酒,酱油和醋也都是散装的,根本不知道是什么牌子。要是现在重新玩这个游戏,我肯定是最大的赢家。”

  崔绍松说,他们那群小伙伴应该算是国家统计局的“前辈”,市场上有什么、多了什么,他们全门儿清。

  因为负责察看酒类,所以崔绍松在生活中对酒瓶特别关注。很长一段时间里,家里的酒瓶都是那个小嘴长身子的玻璃瓶子。先是用来盛酒,酒喝完了也许要用它去打酱油或醋,如果妹妹要装点一下她的小屋,酒瓶也充当花瓶。

  看上去有很多用处的酒瓶子,事实上很俗气,没有包装、更不知道是哪个地方的酒。而今,很多酒业动不动就在广告里说,“传承百年纯酿”,崔绍松说,这句话掺水太多:“北京一度连散装酒都没有了,当时这些‘纯酿’们都上哪去了?”

  那个时候,崔绍松从来没听说过“收藏”这个词,生活中,他喜欢把火柴盒上的火花剪下来,贴在牛皮纸上;而他的妹妹,喜欢攒糖纸。

  1978年 “人头马”来到中国

  第一次看到洋酒瓶,觉得太美了

  后来,崔绍松到了工厂做学徒,车间里的师傅都叫他“小崔”。

  小崔20岁那年,赶上了改革开放。工作之余,他依旧保持着儿时的习惯,近水楼台,经常要将王府井大街上的商店逛一遍。从那时开始,商店里的商品明显多了起来,也是在那个时候,王府井大街有了“金街”这个别名。

  1978年夏天,小崔在王府井大街一个橱窗里,看到了一个造型奇异、玲珑剔透的绿色玻璃酒瓶,不知道是玻璃本身有颜色,还是酒的颜色是绿的,总之这个瓶子美到刺眼的色彩让他眼前一亮。柜台的售货员是小崔的街坊,他介绍说,这酒叫做“人头马”,是专卖给拿美元买东西的客人的。好几年之后,小崔才知道那瓶酒的全称是“人头马750毫升装基础梦幻酒”。

  第一次看到这种外国酒瓶,小崔觉得太美了……

  1978年冬天,小崔终于看到百货大楼烟酒柜台上有了用人民币能买的“人头马”,零售价280元。在当时,这是一个天文数字,那时大学刚刚恢复上课,小崔的父亲在大学教日语,一个月挣不到100块钱,这在当时属于比较高的工资。小崔刚参加工作一年,还在学徒期间,每个月工资只能攒下20元,要想买这瓶酒,得不吃不喝攒一年多。另外,他当时还有一种担忧,就是如果真把酒买回去了,会不会被街道大妈们戴上“资产阶级残余”的帽子啊?

  因此,尽管“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的广告语不断诱惑着他,但小崔同许多普通人一样,选择了平淡的生活。

  1983年 外国人住的星级饭店数量不断增多

  5块钱买来一个空酒瓶,遭全家攻击

  小崔的酒器收藏始于婚后的1983年。第一个酒瓶就是“人头马基础梦幻酒”,只不过那是一个空的酒瓶子,是小崔在北京饭店工作的弟弟跟内勤人员好说歹说,用5块钱买回来的。

  用5块钱买了一个“破”酒瓶子,因为这件事,小崔和弟弟成了全家攻击的对象。在当时,买日用消费品,粮票和钱还维持着搭配消费的方式,5块钱意味着一双鞋、一件衬衫,或许还是用来改善全家伙食的一兜子排骨。那时妻子已经怀有身孕,钱对于小崔一家来说非常重要。而一个空酒瓶子在家人眼里就是垃圾,吃不当吃,穿不当穿,摆在桌子上还惹事。

  在小崔母亲眼里,这个瓶子代表资产阶级,是“毒草”!于是一辈子谨慎小心的老人家,赶紧拿布把它包了起来,并且警告儿子,千万别摆在家里,如果有人问起来,就说是在街上捡的。

  改革开放的步伐追赶着时代的变迁。1983年之后,中国尤其是北京,外国人住的宾馆、星级饭店数量不断增多,进口商品也陆续进入这些高级场所。因此,小崔开始广交这些场所的朋友,通过朋友得到一个又一个空的洋酒瓶子。仅在1983年,他就拥有了三四十个瓶子,有些是用钱买的,有些是人家送的。当他第一次大着胆子把这些酒瓶摆放在自己家中的柜子里时,妻子马上提议:给柜子装一个窗帘。

  收集来的洋酒瓶子越来越多,品牌很多,有不少重样的。于是,小崔开始注重瓶子的质量。女儿出生的1984年,他第一次主动淘汰一些品相不好的收藏品。

  到了1986年,市面上的商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较10年前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也正是从那年开始,他不再单纯迷恋空酒瓶子,而是开始收藏原装外国酒。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商品经济日益繁荣,国外的进口商品在大街上随处可见,但年轻人却不再稀罕开放初期的“蛤蟆镜”、喇叭裤和蝙蝠衫,大家开始追逐有内涵的事物。小崔开始搜集中外酒文化历史的书籍,从制酒工艺、灌装、贮藏到酒瓶的选材、设计以及使用包装,爱好钻研的他将自己的爱好变成了研究课题。

  但是他的爱好仍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没有人理解他的行为,更没有人认可。那个时候,在很多人眼里,依然认为收藏酒瓶子是没出息、无法登上大雅之堂的举动。

  小崔很孤独。只有在同事、朋友去他家做客,掀开立柜帘子,看看里面形状各异、颜色像化学药水的瓶子,脸上露出新奇、喜爱的目光时,小崔才能感受到收藏带来的一点快乐。

公司标志
编辑:小米
连天红 藏家故事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