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中国制造的唯一救赎

2010-06-26 07:45 来源:中国广告人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最近因为富士康的话题,大家又开始关注“中国制造”的升级问题。谈了好多年的“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如果没有品牌,恐怕都会走向一条死路,富士康就是个极端、集中的表现。

  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品牌,实质上是从劳动力、成本竞争向技术、创意,进而向品牌竞争的维度发展,因为无论是中国制造还是中国创造,都面临着如何卖出去、如何卖出高价值的问题,在品牌时代,必须依靠品牌的力量。  

  富士康:“中国制造”的典型困境

  富士康“N连跳”事件余波未了。一方面富士康宣布加薪30%安抚员工,造成母公司鸿海股价下跌,另一方面又传出消息,富士康将采取移厂、暂停招工、向下游供应商压价等方式消解和转嫁加薪带来的成本影响。

  劳资双方的矛盾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长期存在,成本问题是矛盾的根源。富士康不是特例,对于东南沿海的所有出口型生产企业来说,几乎都处于低技术、低门槛、低利润的发展形态,中国制造企业唯一的优势就是廉价劳动力。这种模式意味着极低的利润,并只能以量取胜。企业发展越快,对员工的剥削度就会越高。低薪、赶工,成为打工者的常态。

  在发展初期,在短缺经济时代,这是中国政府所鼓励的发展经济的有效手段,对于打工者而言,薪资也还是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打工者,一边是高昂的生活成本,一边是尽力被压低的工资要求加薪是必然的趋势。

  而对于企业而言,低成本是最大的竞争优势,一旦丧失,几乎没有立足之地。

  在富士康事件之前,“富士康”们一直在员工的加薪要求和适度加薪的平衡中勉强维系和平,但此次事件以及同时爆发的本田罢工事件,以异常惨烈的方式将加薪、提升工人薪金待遇正式逼上台面。

  这是“中国制造”的利润困境和成本困境,同时文化、精神领域的缺失带来了管理困境。相比于其他行业而言,制造业更容易将人“物化”,人的价值只体现在劳动力的付出多少,以及取得的工资。缺少自我空间的紧张生活,使制造业成为文化、情感的沙漠,也被人诟病。

  富士康面临成本困境,处理方式之一是希望向下压价,历来“品牌比代工大,代工比零部件大”,可以想见,同样作为“中国制造”的下游的零部件制造商,又将面临多大的压力。

  富士康的今天是更多中国更多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的明天。  

  “中国创造”:实现中国制造的产业升级

  单纯加薪对于制造型企业而言无异于饮鸩止渴,只是一时缓和矛盾的手段,之后更大的问题在于如何将这种影响良性地消化掉。事实证明,面临着利润的低薄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的劳动力密集型及附加值较低的企业,很难消化人工成本的上升。

  只有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的企业才能真正消化人工成本的上升,富士康事件最终的指向是呼吁产业升级。

  在第二次加薪声明中,富士康提出“强化从制造的富士康、科技的富士康向迈向创新的富士康的蜕变”。这就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这是富士康的觉醒,是企业的觉醒,同时还需要政府、社会的力量。

  只有产业升级,才能解放创造力、生产力,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一个国家真正的发展来自于技术的革新,我们都还记得美国代替英国成为第一强国,正是依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力量。CBCT也常说“思想是最性感的器官”,大脑的价值永远大于手的价值。以低劳动力成本为核心竞争力是中国曾经的选择,但应该成为历史。

公司标志
编辑:微凉
连天红 品牌传播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