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国际品牌有没有捷径?(2)

2010-05-12 10:21 来源:中国营销传播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某些中国品牌骨子的自卑,促使其即使本为最最本土的品牌也总想法设法批上一件“洋马甲”;而中国消费者崇洋媚外的陋习也为这些企业的铤而走险增添了动力。所谓的品牌偷渡,无非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子虚乌有地宣称自己源自国外,在美国在欧洲是多么的有号召力,产品多么的受欢迎;二是通过在国外注册品牌的形式,然后在国内以国际品牌自居招摇过市,蒙骗消费者。这两种情况,无论是怎样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到头来肯定是“误了卿卿性命”,假洋鬼子的面目一旦被揭穿,如过街老鼠般遭人人喊打是在所难免。  

  典型的反面教材实在是数不胜数。如早已经突然死亡的欧典地板;因宣称自己为欧洲品牌受到不断质疑的某国内奶粉品牌,奶源号称来自国外实质是来自中国山西;还有各方面都伪装的很好误导消费者为日本品牌的某化妆品品牌,从品牌名到产品包装设计,都很东洋;以及目前贵为中国家纺领导企业旗下的某品牌,宣称是纯粹的巴黎品牌,由三个法国的顶级设计师创立,在欧洲有数百家专卖店,而经相关媒体记者在巴黎的实地查证,压根就没有发现真实存在的店面。可以预见的是,东窗事发之后,无论是这些品牌及企业的信赖度,还是产品的销量,都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一定还有更多隐藏很好暂时还没被揭出真面目的“偷渡品牌”,对这些品牌来说,早日洗心革面老老实实的隐去洋身份就是最好的选择。  

  品牌偷渡行为,真可谓一半是火焰,被利益刺激弄的头脑发热而堂而皇之地糊弄消费者;一半是冰窟,伪装被一层层剥去之时,就是品牌的大限之日。奉劝急功近利的中国品牌,品牌首先就是一种信任,美好的谎言可以蒙蔽消费者视听一时,却不可能是一世。品牌偷渡的道路,永远是一条死路! 

    三、品牌领养:舍与得的高度智慧

  品牌的打造一定需要很长的周期,很多的资金,很大的精力。如果操作得当,引进已经有知名度有市场基础的国际品牌,抄一条近道亦是一种不错的考虑。但如果操作不当,就会是舍得了孩子套不了狼,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被其“生母”领了回去,留下来的是国内企业的欲哭无泪。  

  品牌领养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品牌租赁,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关于租赁期限。租赁过来的国际品牌,国内企业没有所有权,但拥有使用权。短期的租赁,若市场表现不好,损失的不但是为数不菲的租用费用,更重要的还是浪费掉的“机会成本”,毕竟市场不等人时机不再来;更深层次的担忧是,短期的品牌租赁,一旦市场表现不错,合约到期之后就会被品牌拥有者如期回收,然后坐享其成,将已经打下的江山轻松地接收过来。  

  在这方面,中国动向集团的领养方式就值得称道,用3500万美金的代价取得Kappa在中国大陆及澳门地区品牌永久经营权,诸位看好,是永久经营权!也正因为是永远的“领养”而非整体收购,保留了Kappa作为意大利品牌的优秀基因,再实施以符合中国市场规律的营销From EMKT.com.cn战略,Kappa在中国市场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或许受动向集团的启发,安踏也已经动用大约人民币3.577亿元的价格获得Fila品牌在中国内地、香港和澳门的特许经营权。至于安踏整合Fila之后的效果,我们可以翘首以待。  

  四、尾记:中国品牌国际化,在路上

  对绝大多数中国品牌而言,国际化之路依然任重道远,说的严重一些压根还没上路。但提醒国内致力于幻想快速跻身国际品牌阵营的企业注意三点:  

  一是切忌急功近利,国际品牌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先做好中国市场才是关键,然后步步为赢,类似海尔,华为,国际化之路一步一个脚印,走的踏实走的稳重;  

  二是并非生产高端产品的品牌才能成为国际品牌,最近麻烦不断的丰田当初在北美市场立足的关键就是祭起低价武器,当然低价的前提是品质并不低;宝洁公司的大多数产品也并非高端,同样在世界范围内呼风唤雨。 

公司标志
编辑:微凉
连天红 品牌传播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