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类”还是“品牌”,哪个重要?(2)

2010-03-30 08:45 来源:慧聪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打造一个定位,就能畅行无阻?不想再分析什么系统和流程了,讲多了也觉得无聊。大家经常说王老吉的案例,说是定位的成功,在“总结”出来这个经典的案例之前,王老吉已经畅销大部分省份了。就算是定位的成功,接下来还得进行大量的广告宣传、人员促销、建立销售组织,进行销售渠道、终端的管理,所以说定位“超越”了科特勒营销理论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至于说郎咸平先生的6+1理论是基于产业链的,所涵盖的对象大部分是制造业,如果这方面也要用定位理论要套,那也就泛泛而谈,将定位变成“跑位”,跳出了定位的本源了。

    郎咸平先生可能并不是要否定品牌战略论,站在制造业的中国目前现实状态提出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从制造转变为设计和其他环节,以把握不同行业的本质,摆脱代工的现状。

    如东莞制造业的现状,大家都心知肚明,每一个工厂都可以用定位来塑造自身品牌了,都可以打造消费者心智中的新品类吗?显然不可能做到的,而郎咸平只是指出了最有可能改观的产业链整合,相比每个工厂建立强大的品牌更加有效,更加把握他说的“行业本质”。

    至于具体的操作和可执行性,问题提出来了,总比盲目得全部工厂都走“品牌化”之路要好。多一个方向不好吗?

    为什么ITAT会倒闭,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因为没有品牌战略,没有定位,这些在欧通国的谈话中显现无疑,但最后还是上市无望,在一场圈钱的闹剧中消亡了。最大的原因是:在整条服装产业链上,最核心的设计、生产到终端的过程ITAT没有,完全掌握在别人手上,而中国服装企业新品上市周期要160天,怎么会不死呢?

    看看我们周围的中档服装品牌,活得最好的,并不是那些知名企业,而是从设计、加工到上市,时间很短的企业(时尚中档服饰的本质,产品开发更新要快,郎咸平的观点,是笔者认同的)。这里只是简单举一个例子,说明不同的行业最重要的东西是不同的。我们不是不需要品类战略,不是不需要定位,但你总得要活下来去,以最小的成本找到目前最适合你的发展方式。

    如果什么都要品类战略,我想,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早就荡然无存了,因为很大没有牌子的产品在里面悄然流动,一夜之间“飞向”世界各地,你还真搞不懂这个市场居然有这种能力。

    为什么要“你死我活”,门派就那么重要吗?这也许是中国人的典型性格吧。但看看中国武术的历史就大概知道了原因。中国武术的流派很多,数不胜数,但大多是内部循环,不外传,所以各门派的功夫是一代不如一代,以至于失传了。李小龙,这个黄皮肤的中国人,却没有这种狭隘观念,抛弃门第、流派之嫌,融会贯通,发展了融合各家武术精华的“截拳道”,也没见的他说要取代哪一个拳法或流派,尽管李小龙早逝,但其影响力依然是华人在国际上首屈一指的。

    世界发展的趋势肯定是融合的,尽管你看到小国家越来越多,但他们都是被融合甚至同化了,他们的习惯、语言都是被融合的结果。要不融合,要不就是消亡,适应不了就消失,再怎么保护也保护不了。

    没必要花那么多心思争论谁的理论正确,“黑猫白猫能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笔者自己也经营店铺,也用定位理论和品类思维来进行思考和运营,这个笔者绝对不会“死要面子,不认账”,但也不会“糊涂”到单纯为了品牌战略、品类战略而放弃产品设计和开发——缩短新品上市期。

公司标志
编辑:陈毅聪
连天红 品牌传播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