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闻节目里面看到美国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感受还不那么直接,感觉有点远;今年下半年,陆陆续续看到自己周边的客户在惨淡经营时,甚至看到一些去过的公司倒闭的新闻,我们才深刻得感受到此次全球范围内经济危机的威力,逐步影响到我们的消费心理,而很多行业专家预计这只是刚刚开始。 在自然界,春夏秋冬是自然规律。很多动物们有了应对之道,对付寒冬,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冬眠蛰伏,抱团取暖,觅食打猎。 而对于珠三角的外向型企业,受这次寒冬的影响尤其敏感,很多企业受到明显的冲击,很多企业面临客户流失,订单下降的情形,或裁员,或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内地,也有一些企业不幸倒下了。这些企业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过冬之道又是什么呢?企业推行多年的质量管理体系(QMS)能否帮助企业过冬呢? 答案是肯定的,基于质量成本的管理体系将有助于组织抵御寒冬。 我们说选择一个管理体系,是组织的一项战略决定。而过去多年的审核发现,很多组织建立起来的管理体系的推行与维护,离组织的战略、经营目标越来越远。 很多组织每年的管理评审做出的结论通常是“我们的管理体系是适宜、充分的、有效的”的结论。而实际上呢,客户的投诉居高不下,产品的返工翻修成了常态,组织盈利能力越来越受到挑战,也就是说很多时候,客户的声音(Voice of customer)转化为流程的声音(Voice of processes)的时候,发生了明显的偏差与失真。质量管理体系未能帮助组织有效的降低质量成本。 更多组织在策划的阶段,对于“质量”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产品的质量上,而忽视了流程的质量。结果导致了管理体系仅仅关注组织的产品合格率,货期达成率以及客户满意度等指标,即仅仅围绕“有效性(Effective)”做文章,过多的是在“有效性”(Effective)层面上下做文章,而忽视了对于“效率”(Efficiency)的充分关注。 所谓“有效性”,就是把预期的事情做对,因此我们看到很多组织的管理体系有一系列目标来衡量,比如: 产品合格率99.5%,而在合格率背后又包含了多少返工翻修,甚至报废呢? 而质量成本(Cost of Quality)就是衡量组织管理体系运作有效的财务指针,它与组织的盈利能力直接关联,反映了组织整体经营的绩效。 那么什么是质量成本呢? 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未达到产品质量标准,不能满足用户和消费者需要而产生的一切损失。 一般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以及外部损失成本
![]() 预防成本Prevention cost 设法保证让我们第一次就做对的费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