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形象的定型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6)

2010-06-26 15:24 来源:佛缘资讯 我要评论    

分享到:

    契此既出世、又在世,既神奇、又平常的风格不仅吸引了民间众生,还逐渐受到官方的尊崇,契此在宋代便被封为“定应大师”,得到官方的承认,因为官方一方面想利用神异巩固自己的统治,一方面又特别害怕有人利用神异惑众,契此虽有神迹,却不明示,从不利用神异自利,更未以此煽惑大众,谋求不法,这是官方承认他的一个重要原因。

    契此既受到官方民间共同的尊崇与信仰,其影响自然越来越大,其形象成为后世弥勒的蓝本。后世弥勒形象虽然以契此的相貌为本,但又融入了新的创造,如他不仅肚大如鼓,还善于诙谐,笑口常开,这已经不是契此的原貌了。矮身大肚、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形象后来成为一个固定的模式,也是男女老幼都喜欢的形象。

    弥勒形象的定型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凝聚了中国人自己对佛的理想,体现了中国先民可贵的创造精神与美好愿望。矮身大肚是弥勒佛最为突出的特征,俗称大肚弥勒佛,这里面自然有契此原型的影响,因为传说契此就是一个矮胖子,但其中还有更深的寓意。矮与胖是相应的,弥勒的矮就是为了突出其胖,更能衬托其硕大无比的肚子。契此的形象不佳:“蹙皤腹”本是为了说明其丑拙,借此表明其平民百姓,并抵消佛必庄严长大的旧观念。而弥勒的大肚更是为了强调其宽容、包容的特征,体现了宽广的胸怀和无所不容的气度,也体现了吸纳一切、消化一切的精神。

    弥勒的大肚已经摆脱了其原型的意义,变得更富有象征性。它一方面体现了佛教的宽容精神和佛的博大胸怀,一方面又体现了中国文化与中华民族善于吸收、消化与理解外来文化的特性,恰好表达了两种精神与两种文化的合而为一。夸张而裸露的大肚一方面或许与印度僧人偏袒右肩的习俗有关,更重要的是体现其坦诚、自然、无拘无束的风格,也更接近下层生活,更具有亲切感,而这种袒露又是节制了,并未产生放浪的感觉,只是增加了一种有趣与好玩、让人喜爱的感觉而已。弥勒的胖肚还有一种多福的寓意,中国人以发胖为发福,长期的短缺经济历史造成了人们以胖为美、以胖为富的心理,特别是对衣食不继、难得一饱的下层人民(包括契此这样的游方僧人)来说,胖就意味着活得好,就意味着健康与幸福,这种寓意只能是中国百姓美好愿望的体现,与印度佛教没有直接的关系了。

公司标志
编辑:王丽萍
连天红 图案寓意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