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形象的定型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5)

2010-06-26 15:24 来源:佛缘资讯 我要评论    

分享到:

    契此是一个典型的下层游方僧人,他“不详氏族”,这是私度僧的特征,他们出于各种原因出家,不愿让人知其出身。“形裁蹙皤腹”,这种丑陋的外形暗示了其身份与地位的低下。“言语无桓,寝卧随处”,说明他可能没有受过正规的佛教教育,不习惯于用经论说法,而且没有固定的居所。“常以杖荷布囊入缠肆,见物则乞,至于酱鱼,才接入口,分少许入布囊,号为长汀子布袋师”,这是头陀乞食的特征。印度佛教主张头陀乞食,挨户求取,不得挑素捡荤,而下层的游方僧人也没有条件选择素食,只能是要到什么算什么,这也不算犯戒,他携带的布袋显然是备不时之需。他还能“示人凶吉”,预报天气,旱时穿高齿木屐,涝室着湿草鞋,冬卧雪中,却不沾片雪。

    契此这样的其貌不扬、地位不高的下层游方僧人却被后世奉为弥勒的化身,似乎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这并不只是因为他在临终之前口诵一首“弥勒真弥勒”的偈语,也不只是因为他显示了非同寻常的异迹。假如只是由于自称弥勒便受尊奉,那么先契此的异常自称弥勒者不计其数。如果只是凭借神异惑众,那么此类的“异僧”很多,其显示的奇迹远远超过了契此所示。为什么前代异僧没有成为众人认可并尊奉的弥勒化身呢?

    契此作为一个典型的下层游方僧人代表了佛教界事实上的主流,拥有十分广泛的基础。他既是一个出家人,同时又没有正是的官方认可的僧人身份,使他不得不混迹于市井民间,经常与最底层的百姓交往,这就决定了他一方面是出世的,一方面又是在世的,一方面超越,一方面现实。天上的弥勒高贵而不可亲,白衣长发的假弥勒行事猥琐、五欲炽盛,难以生敬,且多为不法,亦不可从之,契此既是出家僧人,又是寻常可见的“俗人”,处在中道的位置,适应了绝大多数人的心理需要。契此的行迹亦近中道,他一方面求食鱼肉,似乎不大固守中土流行的戒律,但这本身又是印度的头陀行所允许的,并不犯戒,或者说是并未真正破戒,这恰好符合了人们既想要自由、又不愿违背道德的心理需要。他确实显示了神异,但又不明言惑众,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暗示,他的神异似有似无,在不经意间自然流露,看似平常,实不平常。他也从不依靠神异为个人谋取利益,一直保持艰苦平凡的本色。他虽然临终有一首关于弥勒分身无数、常在人间的偈语,却至死也不明言自己就是弥勒的化身,更未借此大言惑众,倾动道俗。总之,契此一直保持着中道平常的风格,不行极端,不露锋芒,于淡泊自然之中显示了他极不平凡的内里,这是他的高明之处,也是后世趋之若鹜、竞相奉拜的重要原因。

公司标志
编辑:王丽萍
连天红 图案寓意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