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是释迦牟尼的继承者,为“未来佛”之一。弥勒可能原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先佛灭度,后来出于构建一个完整的诸佛系统的需要,他又被奉为“贤劫”第五佛,将于未来世自兜率下降娑婆世界,度脱无量无边众生,因此弥勒佛成为人们的希望。弥勒信仰从而构成最为广泛的民间信仰之一,具有普遍和持久的影响。 弥勒的名字事迹在早期的《阿含经》中就已经出现,后来大乘佛教又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渲染,使其影响越来越大。弥勒的身份、地位和形象是相当复杂的,他既是菩萨,又是佛,既在天宫,又居净土,还来人间,因此弥勒信仰也是广泛而复杂的,既流行于上层,又盛行于民间。 弥勒信仰很早就传入中国,据汤用彤先生研究,东汉安世高译有《大乘方等要意经》,其中包含弥勒信仰的内容,是为其始。其后竺护法、鸠摩罗什等又译有多部此类经典。初期的弥勒信仰多流行于上层,且主要是对弥勒净土的信仰。如弥天释道安便与弟子法遇、道愿、昙戒等八人立誓愿生兜率,南北朝时不少名僧如北齐法上、昙衍等都发愿往生弥勒净土。 净土信仰的产生有多种原因。本来佛教主张脱离轮回,进入涅盘,但是能够直接达到涅盘境界的人毕竟太少,而且早期佛教为了强调解脱的必要性,将佛与众生、涅盘与世间的距离说得非常遥远,这使得成佛成为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对于绝大多数信徒来说,此生是不可能成佛的,这就需要有一个阶段性的成果作为直接的修行目标,因此涅盘被分成有余涅盘与无余涅盘,不能直接达到涅盘的人可以先进入有余涅盘。虽然不能直接进入涅盘,但也不愿意再受轮回之苦,这是许多信徒的愿望,由此便产生了弥勒净土。弥勒净土一方面位于兜率天宫,仍然在轮回圈中,但居住在弥勒内院(净土)中的人可以不退堕,不转生,在此修行,将来可以与弥勒一起下降人间,得度成佛。弥勒净土由此成为世间(秽土)与涅盘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和桥梁,其吸引力当然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