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形象的定型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3)

2010-06-26 15:24 来源:佛缘资讯 我要评论    

分享到:

    世人期待弥勒降生的真诚愿望固然推进了弥勒信仰的普及,但也容易被极少数不良分子利用,使之成为邪教的工具;南北朝以来便有不少人打着弥勒的旗号掀起暴乱,杀人放火,为害多端,这不仅败坏了佛教的形象,还使佛教本身受到以“新佛”为号的邪教的直接打击。

    值得注意的是,以弥勒下生相标榜的邪教多以白衣长发的面目出现。如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524)汾州等地冯宜都、贺悦回成等惑众作逆,“服素衣,持白伞白幡”,隋大业六年(610)“有盗数十人,皆素冠练衣,焚香持花,自称弥勒佛”,唐玄宗开元三年(715)下诏称“比者白衣长发,假托弥勒卜生,因此妖讹,广集徒侣,称解禅观,妄说灾祥,别作小经,诈云佛说”,这表明白衣长发已经成为当时认可的弥勒的新形象。

    弥勒的形象但是如何从相好具足、金身灿烂的佛相变为白衣长发的古怪模样的呢?白衣不仅仅是尚白的表现,而是在家居士的表征,从其留发更可以看出这一特点。

    任何现存的东西都包含着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弥勒的新形象并不是毫无根据的编造,而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在《阿含经》中,弥勒的身份并不是固定的,有时是比丘,有时是菩萨,而早期的菩萨其实多指白衣居士。在《弥勒上生经》中,佛弟子优波离便指责弥勒未断诸漏,实为凡夫,“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这表明弥勒似乎未得阿罗汉果,不像是一个严格的出家僧人。

    正是由于弥勒有可能是一个在家居士,才为后世俗人自称弥勒化身提供了条件,梁朝著名居士傅大士便是一个最为突出的代表。傅弘,或名傅翕,自称“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即弥勒的化身,颇显异迹,煽惑道俗,朝野倾动,远近归心,其弟子代其烧身者多人。傅大士不仅令时人为之发狂,还使后世台禅诸宗竞相拉拢,或其果有过人之处,然而他所造成的社会后果却是极不良的,不仅给迷其说教、自戗身体者带来了严重的身心伤害,还助长了以自残为功德的恶俗,败坏了佛教的形象,贻毁佛者以口实。

    傅大士的形象是不是“白衣长发”的直接来源不得而知,然而不论是为官方和正统佛教所推许的傅大士还是遭到他们极力反对的谋乱者,都不符合佛教的教义和戒规,不代表佛教发展的正途,尽管二者一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却终究未能成为弥勒形象的正宗。

公司标志
编辑:王丽萍
连天红 图案寓意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