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形象的定型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2)

2010-06-26 15:24 来源:佛缘资讯 我要评论    

分享到:

    净土可能还代表了人性自身的矛盾,世人一方面追求超越,一方面又喜欢现实,一方面想得到解脱,一方面又不愿完全放弃世俗的欲乐。涅盘界固然令人神往,但对于多数人来说又显得过于寂寥清冷,过于虚幻飘渺,而七宝充满、天女围绕的兜率天宫可能更富有吸引力。虽然佛经中也特意说明弥勒内院与天神外院的分别,避免产生贪图欲乐的嫌疑,但毕竟同在一处,一墙之隔,高僧大德自然无此念想,下层信众是否有居此可进可退、既得解脱之乐、又享五欲自在的念头就不得而知了。

    弥勒净土虽然极富吸引力,但修行还是不广,基本上限于上层增众。原因很多,如修行方式繁琐,入门不易等等。在这方面,弥勒净土远远不如弥陀净土(西方极乐世界)有吸引力。道安发愿期生兜率,其大弟子慧远却结莲社,期生西方。道安的弟子昙戒临终诵弥勒名,其弟子却问他何不愿生安养(西方净土),昙戒答是曾经与道安等八人发誓愿生兜率,诸人已去,故有此愿。这表明昙戒的门人已经觉得和尚愿生兜率很奇怪了,昙戒的回答也不够坚决,若是当初没有和道安一起发誓,他也许就会改变主意,这足以说明当时的风气已经变了,愿生西方成为社会的主流习俗。尽管至唐时仍有一些高僧如玄奘、窥基等期生兜率,但无法改变社会风气,唐五代后弥勒净土已经近乎绝迹了。

    弥勒净土影响的衰减并不意味着弥勒信仰的衰减,事实上弥勒信仰一直在发展,只是从上层转入民间,从弥勒上生信仰转为下生信仰。弥勒净土信仰其实的上生信仰,即信奉在又缺乏亲切感,唯高僧罗汉可于定中见之,俗人则不可稍近。高渺遥远的兜率天宫与世间联系太少,也就无法让普通信徒产生归属感。

    天宫遥隔,欲近无缘,就只有让弥勒下生以解脱众生了。中土信众对与弥勒下生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对其上生的关注,不仅多次翻译下生经,还编造了许多有关的伪经。经称弥勒下生之后于龙华树下悟道成佛,并于此设三次法会度人,第一次度96亿人,第二次度94亿人,第三次度92亿人,称为“龙华三会”,而且下生之国土地平净,七宝具足,花果美妙,天气晴和,快乐安稳,人寿长久。因而世人期待弥勒下生的愿望是如此之迫切,以至完全不顾及佛经关于佛灭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才能下生的说法了,只想早日见到弥勒,获得度脱。

公司标志
编辑:王丽萍
连天红 图案寓意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