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兽图案概说(2)

2010-05-16 08:17 来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图三

图四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与祭祀
    奴隶制社会的商周时代,奴隶们创造了灿烂的青铜器工艺,在中国艺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青铜器主要用于宗教祭祀活动,成为贵族奴隶主、权势和地位的象征。青铜器工艺的造型和装饰,是在新石器时代陶器工艺和造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各种动物的形象和神异的兽面纹装饰,显示了卓越的审美能力和高超的技术水平。
    关于兽面纹的由来,历来解说不一。其中的饕餮纹一词,见于《吕氏春秋》:「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言及其身,以言极也。」宋人根据这一记载,定名为饕殄纹,以后历代沿用。近代学界对这一定义提出质疑:饕餮应用于青铜器装饰中,似乎与《吕氏春秋》的这一记载并无直接的联系。饕餮纹与夔龙、夔凤纹等均为想像中之奇异动物,应由自然界中之牛、羊、虎和爬虫等动物形象演化而来,目前学界一般统称为兽面纹。兽面纹的产生可能与原始社会狩猎经济的动物崇拜、祖先崇拜和远古图腾崇拜等因素有关。这些怪异形象大概作为象征符号,指示某种超越世间的权威神力。「这种纹样对被统治者、异氏族、部落是恐怖、威吓的象征,而对统治者、本氏族则具有保护的神力。

    〔三〕兽面纹呈现一种凝聚而静止的神秘美感,它包含的深沉、原始的宗教性观念内涵,难以用语言概括,也难以为今人理解(图五~图六)。

图五

图六


    强烈的运动感——中国传统图案的审美特征
    中国动物图案,重视结构形式的生命感和律动感,不追求自然形体的逼真摹写,力图通过动物的跃动瞬间及内在结构来表现动物的旺盛生命力。这种审美特征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反映出当时社会思想的剧烈变化。如中山国墓葬出土的战国青铜翼兽,就是一件划时代的作品(图七)

图七

    翼兽形象介于龙,虎之间,昂首展翅,有腾飞之态;兽全身用银线错成卷云纹,图案精细简炼;造型气势轩昂,动感很强,为汉及南朝陵墓翼兽之先声。再如汉代金错筒器上的山云鸟兽纹图案,想像力丰富,突破了现实中的空间和比例的关系:在山峦之间,各种动物或奔腾跳跃,或展翅飞翔,展现了动物世界的魅力(图八~图九)。如果说商周青铜器及兽面纹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凝聚而静止的美感,那么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的动物图案则具有一种激昂跳跃的动感,表现出动物旺盛的生命力和雄浑气势(图一○~图一一)。这种飞动跳跃,富有节奏旋律的艺术形式一直影响着后代的图案艺术。后代的图案装饰无论是动物、人物、花草纹样,无一不是着力表现对象活跃的生命感。这种审美特征在南朝、唐陵墓石兽中表现得特别突出。

公司标志
编辑:王丽萍
连天红 图案寓意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