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图案艺术的早期形态,首先要数神兽图案与一般动物图案了。在上古时代,「禽兽多而人少」(《庄子·盗拓》),「人与禽兽居」(《庄子·马蹄》)。人们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如其毛;未有丝麻,衣其羽皮。」(《礼记·礼运》)先民们虽然受着凶猛禽兽的威胁;但却又从它们身上求得食物和衣料。因而能给人们带来益处的禽兽,便被人们视为神灵之物,具备着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受到崇敬。这样,有关动物的神话,以及有关动物的图画和图案也随之而产生。到了农牧经济和农业经济时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依然离不开动物,它们仍然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崇拜。千百年来,中国社会中,不论是统治者还是平民百姓,人们常把美好愿望寄托于善良的动物之神,以祈求平安、吉祥、幸福。魏晋以后,由于佛教文化的传播,人们精神世界里除了自然神以外,又增添了人格神——佛,有些动物神因此被冷落,但随着佛教艺术的兴起及历代统治者的提倡,另一些神异动物却流传得更广。
它们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古代游牧文化地区先民的生活状况:他们以原始狩猎经济为主,注意的是动物,敬畏的是动物,力求驾驭的也是动物,动物与人休戚相关。牛、羊、虎、鹿等动物与自然状貌,以及人类与它们格斗的场面,很自然地描绘在岩画之中,我们今天能据之想像史前人类恢宏的生活情景,并观赏到远古动物的形象。原始社会时期,狩猎民族的装饰艺术以动物纹样为主。植物纹样极少出现。这印证了原始艺术研究者对狩猎民族美术特征的论断。 〔二〕在中国中原地区,先民逐渐从原始狩猎经济向原始农业经济过渡之后,动物依然是人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之一。陶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由原始时代进入文明史。在制陶工艺中,人的艺术才能得到充分显露。其中,动物形陶器与陶塑的设计和制作,表明了先民的塑造技术已达到较成熟的阶段,其造型设计开创了中国工艺设计的历程。在一些著名的彩陶器纹饰和玉雕作品中,出现了类龙形象及几种鸟形、兽形图案,此实为龙凤形象的前身(图三~图四)。这都说明原始人类生活与动物密切相关,人类对动物产生了既畏惧又崇拜的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