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古宅新天地的收藏家

2011-11-30 08:12 来源:中国经济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上海虹桥黔香阁餐厅的前厅,是一座徽派老宅子,也是李建忠所藏200 多幢古宅的开端。要追溯这个故事的开头,还得从20 年前说起。彼时他和许多爱好古董的收藏家一样,四处搜罗字画、瓷器、古家具,也包括古建筑构件,比如石窗、花板、眉梁。

李建忠藏有200 多幢古宅
 
    古宅收藏家

    2000 年第一家黔香阁餐厅开张,他独具匠心地把这些构件用在店堂装修上,每个包房的眉梁上都有一处老砖雕,所有门窗的花板都是老物件。这样把中国古建筑的砖雕、石雕、木雕艺术运用到现代空间里,没想到竟形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风格。

    “所有人都说太精美了,觉得非常震撼。”熟识的三雕生意人看他如此热衷于收藏构件,遂问:“整幢老宅子有没有兴趣?”李建忠听了毫不犹豫:“走,去看看。”于是从上海飞到景德镇,在当地包了辆车一路看下去,他一口气看了六幢。

    相中的第一处老宅在安徽,这座历经了几百年烟熏雨淋的老房子早就残破不堪,一南一北住着两户贫困农民。看到有着徽派精致木雕和别致图案的古代遗产变成了如今的贫民窟,他既震撼又心痛,挽救中国古建筑免于消亡的念头从此在心中生根。

“所有人都说太精美了,觉得非常震撼。”
 
    李建忠没作过多考虑,当机立断买下,搬回上海。第一次搜宅之行,他就带回了两幢。勘察测绘,拆卸、运输、清理、修复,浩繁细致的工程在当时的李建忠脑子里还只有大致的意识,具体怎么做,只能靠不断地摸索。

    中国的古宅讲究四水归堂,雨水落进天井,最容易受到腐蚀的就是天井里的几根柱子。“像这种木头是容易打磨清洗的,难是难在有些木雕上有彩绘,有鎏金,清洗的难度要大得多。”

    他指着一根前厅的柱子说,“清洁剂如果有腐蚀性,可能会把鎏金彩绘损坏掉。所以工序复杂了好几倍,先要用清水浸泡,再用比较柔软的刷子把灰尘烟垢清洗干净。到最后光清洁剂就有四种不同的类型。”

    随着全国各地的“线人”源源不断地送来老宅线索,他一发不可收拾,来往奔走于山西、陕西、福建、安徽、江苏、浙江等地,而搬迁修复的工序也渐渐趋向于完美。

    每个收藏家的心都是一样的,一旦爱上收藏,要收手很难。成百上千的老宅资料摆在李建忠的面前,他越看越喜欢,一处都不愿放弃。就这么一直收,再也刹不住车,所收藏的老宅数从最初的两幢激增到200 多幢。

    收的老宅越多,他心中的梦也越大。他坦言爱好被历史责任感所代替,“我们这个年龄的人经历的事情,我全部都经历过。下乡、当兵、打仗、在机关工作、改革开放下海经商,很多人跟我有一样的年龄,但是没经过这么多事。”

    军人出身的李建忠自认他们这一代人拥有更重的忧国忧民情怀。因此收藏古宅从一种个人爱好演变成文化救赎和文化责任,就显得如此顺理成章。那么,怎样让国人了解古建筑的精美和文化沉淀呢?这成了李建忠的下一个难题。

一座江南庭院式的饭店—浦东黔香阁顺势而为

    饮食新天地

    1877 会所修建于遥远的1877 年,原本坐落于浙江衢州山村,被称为“飞英楼”。而现在,它隐在李建忠开的“黔香阁”虹中路店旁,是他以现代审美需求修复的第一栋古宅,目前也成为黔香阁的私人会所。

    推开木门,雕梁画屏的中国气息扑面而来。而绕开精美门扇充当的影壁,可供30 人进餐的西式餐桌椅,与两旁汉白玉雕花方几,紫檀木的描金椅等,各自反映出中西文化的优雅。

    循梯而上,二楼则又是另一幅景象。英国的老铁皮箱被拿来当桌子,桌上金柱台灯的绿灯罩印出幽幽光泽,酒红色的丝绒沙发旁是18 世纪的美国Frigidaire 冰箱。整个是老上海的摩登风情。楼上楼下截然两种风格却融合得浑然天成,一点儿没有突兀。

    “1877 是古建筑再应用的样板房,比如和高科技的结合。”李建忠颇为得意地述说着他的构思,“中国的古建筑和现代人的生活要求和审美有些差距。古时用颜色不能犯上,因此建筑都比较灰暗。现在我添加了很多色彩,比如琉璃、灯光,使整个建筑更温暖,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还有古家具和现代家具的结合,比如一方明代石桌,怎么和整个空间融合,怎么使它不但能展示,还要有功能性。”他边说,边从桌上端起茶抿了一口。

    据说靳羽西、叶辛等都对1877 的中西结合赞不绝口。可是,古建筑文化的传承又怎么会和餐饮扯到一起的呢?说着一口流利上海话的李建忠始终称自己是贵州人。

    从小在贵州长大的他,对贵州有着浓浓的乡情,尤其是对当地的辣菜。“我认为真正最讲究用辣的,是贵州菜,可以说是出神入化。”

古建筑的价值在不断飙升

    2000 年,陆家嘴在建造金茂大厦,周围现代化的建筑纷纷拔地而起。在一片工地中正好有一栋空置的小楼,他就想,如果把这小楼做成纯中式的,具有传统浓厚中国文化的空间,形成一个反差,那多好。

    于是一座江南庭院式的饭店—浦东黔香阁顺势而为。店还没开始装修,李建忠先把名字想好了,就叫黔香阁。这个名字却受到朋友们的质疑,一个饭店名所需的三要素它无一具备:不好记不好读不好认。

    当时没多少人认识“黔”字,普通话不知道怎么念上海话又念不出来,而“阁”又不像个吃饭的地方。李建忠却没把反对声听进去,一锤定音:“名字的问题不讨论了,就这么定了。”

    大家不认识?就在屋顶上竖一块7 米X7 米的巨大黔字招牌,让人们看熟看懂。大大的“黔”字和浓浓的传统民居古韵吸引了无数食客纷至沓来,不论是环境还是口味,黔香阁都获得了高度赞扬,当然钱也赚了不少。

    如今黔香阁在上海已是知名的连锁餐饮店,目前也正积极筹备在海外开店。屡屡被餐饮协会及主流媒体评为“上海最佳餐厅”、“最受欢迎的时尚餐厅”。“实际上这算是一个尝试,但非常成功。黔香阁的成功是装修环境的成功。

    一个普通餐厅能够做得如此精致,中国味那么浓,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收藏古宅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更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传承。“修旧如旧”是如今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的普遍观点,但李建忠却不同意。

    “如果修旧如旧,还它本来面目,不是我要做的事情。我要做的是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修旧。如果把原来黑乎乎、脏兮兮的状态还原出来,我的目的就不可能达到。”

    他把古宅和餐饮混搭的目的是让人们知道,现代人也可以在里面生活、消费、娱乐,可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李建忠认为,古建筑在商业上的再利用一定要和现代科技、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等等结合。

    这种结合表现在灯光应该打在哪根花梁上,徽式建筑应该配上什么石雕字画。他骨子里“推广中国文化”的信念被做成了实实在在的一柱一瓦,一如1877,以人们可以接受的方式,而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

    他的旧室铭

    如今古建筑的价值在不断飙升,有不少人也做起了买卖,这里买进那里卖出,俨然把古宅当作生意来做。作为国内古宅收藏界的第一人,李建忠有两件事是不愿做的。

    一是拿几栋古宅放到某个小镇上,开发出一条商业街,他是不要的;另一个则是出售收藏,给别人做个景点,也是不要的。他一直想做的是古建筑与文化事业的联姻。古建筑的资源太稀缺,它不可复制亦不可再生,有它的局限性。但人们对于它的认识却远远不够。

    也就是说,对这方面没有研究的人,看到的只是一栋普普通通的老房子。“怎么把它的建筑价值、历史价值发挥出来?只有进行再提升。为什么我这么用心地布置灯光,这些灯光不是看热闹的,是要把精美雕刻的构建部分凸显出来。”

    从李建忠的古宅雕刻中能看到许多历史人文故事,比如二十四孝,岳母刺字,桃园结义。在其中,忠义孝礼几乎都能找到,堪称一部梁上的论语。如何让“梁上论语”得到更多人的重视,他知道必须借助商业的力量。

    “除了古建筑,中国还有很多文化是需要保护的,包括戏曲,古乐。我就一直在想能否把这些都结合起来。”他心中的理想状态是这样的:在古宅中,有音乐演出,有西餐,有酒吧。

    人们停留下来,消费的同时慢慢去欣赏,去了解,对感兴趣的建筑构件还可以查阅资料,“这就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嘛。”当文化和商业结合起来,它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化发挥。让他卖古宅,他一万个不愿意,却非常乐于与志同道合的企业家进行商业合作。

    李建忠和证大投资董事长戴志康,当这两个同样怀有文化情怀的人走在一起,碰撞出的火花势必格外耀眼。走入喜马拉雅酒店的前厅,不规则的“异型林”结构让人仿佛置身梦幻空间,而其中最震撼人心、最吸引眼球的无疑就是摆在大堂中央的正红色古戏台。

    在酒店中,演艺厅、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与古戏台同场联袂,营造出浓厚的艺术人文环境。这份艺术人文气息,是李建忠最看重的,这种文化与商业的一拍即合,才是他这几年来一直寻觅的理想状态。

    “现在我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走入了一个误区。一讲到文化,就是纯粹的。后来才慢慢意识到文化需要和商业结合起来。文化遗产就像一个孩子,要养,要维护,要让它生存。且不光能养得起它,还要养得好。”

    实际上,李建忠正在构想一幅让古建筑和文化项目更加紧密结合的宏大蓝图,他的心中存有更大的梦想。但在梦想成为现实之前,还有一个实际的问题困扰着他—先要找到合适的土地安置200 栋古宅。

    “如果有30~50 亩地,我就可以把房子好好地安置下来,而不是都堆在仓库里。我图纸都画好了,前面用10 栋房子搭建展示厅,把中国古建筑的形成、发展演变、再利用都囊括其中。

    主要目的是后面的仓库,每一栋房子用的什么材质,人文历史的介绍,建造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全部一一标出。而现在,政府和企业家们正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便利和合作建议,摆在李建忠面前的选择越来越多,他的收藏极有可能在不久的未来迎来集体复苏。

    当古建筑与古乐融合在一起,一座古乐园就能孕育而生。在古宅里听听民乐,品品茶,了解一下消失中的中国古乐器,在李建忠看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他急切地希望这个项目能赶紧落成,“图纸方案都有了。”

    也许短期内看不到盈利,但这种形式依然被他看好,“不只在上海,我们可以在北京做一个,东京做一个,伦敦做一个,纽约做一个,那就可以盈利了,只要某一个成功,都可以复制。”

    “甚至于做一个史无前例的项目,把我所有的老宅都安置进去,利用国际奢侈品牌提高档次与人气,更重要的是扶持国内最知名的文化品牌,把书法绘画刺绣瓷器建筑都融汇在一起,连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大中华一条街。这‘一条街’并不像遍布全国的明清一条街那般零敲碎打,而是文化大复苏。”

    李建忠越说越激动,眼里闪出光芒,似乎已经看到了古宅苏醒后的勃勃生机。

公司标志
编辑:编辑组
连天红 藏家故事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