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藏家想建毛泽东博物馆

2011-05-23 10:22 来源:新浪收藏 我要评论    

分享到:

    走到厦门中山路人民剧场的四楼,71岁的陈炳煌老人正在这里举办名为“毛主席主题艺术品特展”的红色收藏公益展览。看着屋子里琳琅满目的毛主席像章、红宝书、瓷雕、瓷板画以及宣传画等红色藏品,早报记者感觉自己像是置身于毛主席博物馆。

    对于现在许多年轻人来说,毛主席像章、著作、照片等红色藏品仅仅是记载着一段历史,但是,对于像陈炳煌这样上了一定年纪的老人而言,它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而且还是生命中一个深深的烙印,它凝聚了一个民族的心理沉淀,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

    在厦门提起“红色收藏”,身为福建省收藏协会厦门分会会员的陈炳煌绝对是一个人物,其收藏的数量和精品非常多,在厦门是公认的“红色收藏家”。

    无论是哪一种样式的藏品,陈炳煌都能一一道出其历史故事、做工、品相以及现在的市场价值来,就像是在讲述自己的孩子一般。为了收藏这些红色藏品,陈炳煌老人40多年来生活简朴,不抽烟不喝酒,扣除一些日常生活费用之外,剩余的收入都用于收藏,据他自己估算,他在这些红色藏品上花费了几十万元。

    从2008年开始,每逢毛泽东诞辰日等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陈炳煌就把自己的藏品拿出来进行免费展览,包括目前正在厦门人民剧场举办的“毛主席主题艺术品特展”。这些展览进过学校、去过部队,许多人看后很受触动。为了记录参观者的感受,陈炳煌还专门准备两个留言本,有很多人留过言,参观者的鼓励让陈炳煌很受鼓舞。

    由于年事已高、精力不济,在2013年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前,陈炳煌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接收这些红色藏品的个人或机构,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厦门建造一个毛泽东博物馆,以启发和鼓励更多的后来人。

    45年的红色收藏不了情

    聊起自己的红色收藏史,陈炳煌称这其中有一个因缘。

    陈炳煌是土生土长的厦门本地人,他18岁进入厦门罐头厂工作。上世纪50年代末期,国家经济比较困难,文化娱乐条件也非常有限,可以看的书本极少。当时,年轻的陈炳煌下班之后没有回家,而是居住厂里,跟厂里的党委书记住在一起,党委书记有一套《毛泽东选集》,陈炳煌就经常把这本《毛泽东选集》拿出来看。

    陈炳煌越看越有兴趣,他当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通过阅读《毛泽东选集》,他还得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另外他也从书中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

    正是从那时起,陈炳煌对毛主席怀有一股浓厚的感情,他的第一个红色收藏品就是《毛泽东选集》,是用工厂书记送的购书票去买的,当时购买《毛泽东选集》是需要凭票的。

    1962年,当时由于紧急备战,已经22岁且是家中独生子的陈炳煌却自愿报名参军去了。进入部队两年后,由于表现优异,陈炳煌入了党,还被评为毛主席著作学习积极分子。

    在部队服役期间,陈炳煌经常有到地方上公干的机会,这让他近水楼台先得月——能接触各种各样的毛主席像章。当时,陈炳煌跟地方人士见面,首先就是双方掏出毛主席像章进行交换,就跟现在大家交换名片一样,因此,每一枚像章都蕴含着一段历史记忆。

    那时候,每个单位几乎都制作了风格各异的毛主席像章,在与外单位交往中当做礼品来互送,陌生人见面也常以像章作为见面礼,像章后边可能还刻印有单位名称等。别人送你毛主席像章,你也得回送给人家。如果你看上别人手上的像章,你跟别人要,别人也会非常高兴地送给你,因为别人跟你要像章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由于这样的经历,陈炳煌收集到了各式各样的毛主席像章。

    就这样,陈炳煌走上了毛主席像章的收藏之路,他在部队工作、生活了16年时间。本来,陈炳煌收集毛主席像章都是无心插柳,到了上世纪80年代,陈炳煌才真正开始有意识地收藏红色纪念品。

    陈炳煌称,从部队转业之后,他一有时间就到旧货市场去“转悠”,专门寻找有关毛主席的藏品。时间一长,他对毛主席纪念品的嗜好渐有名气,一些交易商就经常带着藏品主动找上门来。现在,不少交易商一有什么红色藏品,马上就拍下照片,通过手机彩信或是邮寄把藏品的照片传给陈炳煌看,通过照片确定是否要购买后,双方就约定时间正式验货交易。

    为了收集到自己所喜欢的藏品,陈炳煌经常是什么面子都不顾。

    有一次,陈炳煌逛旧货市场时,发现几十枚的毛主席像章在出售,像章看起来都非常精美,陈炳煌当即决定买下,但是口袋里只有几百元,如果全部买下钱又不够。陈炳煌担心一时回家拿钱,像章就有可能会被别人先买走,于是,他硬着头皮找到住在旧货市场附近的战友,向战友借钱。老战友知情后也爽快地答应了,让陈炳煌没留下遗憾。

公司标志
编辑:
连天红 藏家故事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