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清朝女装第一人

2010-12-21 08:30 来源:潘家园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从小喜欢集邮票 走遍全国买织绣

    王金华现在是北京古玩商会古典织绣研究会的会长,他从小就喜欢收藏,小时候尤其喜欢集邮。后来1968年上山下乡到山西插队,王金华离开了自己喜爱的邮票。在山西夏县务农的时候,他却对当地古老的民俗风情、红白喜事、婚丧嫁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王金华说,那个时候,他也没想到以后会走上收藏中国织绣艺术品和研究民俗文化的道路,只是喜欢,没事就看,有机会就收集一些荷包、香袋等小物件,还有一些银饰品。那时候,王金华的收入很低,买的东西数量也比较多,所以每月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尽管如此,有时候他仍然经常花费几元钱去买一个荷包,这在当时可是相当高的价格。1974年,王金华参加铁路工作,由于坐火车方便,所以经常到全国各地的农村去逛庙会、看民宅、观古建,搜集各种民俗手工艺品。

    当时,王金华根本没想到,后来他能走上专业收藏的道路,更没有想到,当年收藏的东西,能从几毛钱升值到现在的数千、数万元。那时候十几元收上来的服饰,现在都能有5000元以上的价值。

    古玩城中开店铺    藏品捐赠博物馆

    几十年下来,王金华买过的中国传统织绣艺术品难以计数,仅现在保存在手中的荷包、扇套等小件织绣品,就有五六千件之多。据悉,王金华还曾经把大量的织绣艺术品捐赠或者以很低的价格转让给北京、杭州、南京等地的博物馆。

    现在王金华在北京古玩城中开了一家店铺,经营织绣和其他古玩艺术品。记者看到,他的店中挂着不少制作精美的清代满汉服装,柜台上摆放者荷包、肚兜、椅垫、绣花鞋等各类民俗织绣艺术品。

    海外购回金龙袍    现在价值十万元

    记者看到,在王金华店铺进门处的影壁上,挂着一件绣着五爪金龙的朝袍。王金华说,这是清代咸丰皇帝时的某位亲王曾经穿着的。清代的龙袍分很多种,有皇帝穿着的,也有皇子和王爷穿着的。这件朝袍早年不知为何流传到了海外,王金华是几年前从海外买回来的。采访中,王金华没有透露当年他收购朝袍时的花费,但是他告诉记者,现在这件朝袍的价格在1万美元以上,大约合10万元。

    王金华的店铺内,还挂着一件大红绣花的清代式样女士服装,王金华介绍,这件服饰是汉族的式样,叫三多大氅,代表多福多寿多子的意思。上面绣有牡丹、佛手、石榴、寿桃、菊花等图案,其中牡丹代表富贵;佛手谐音“福寿”;石榴代表多子;菊花代表安居乐业;袖子上绣的如意,代表万事如意。这件服装是几年前,他从一个北京世家中收到的,花了一万多元,现在的市场价格在3万元左右。

    还有一件浅绿色的满族式样女装,上绣精美的猫蝶相扑图案。王金华介绍,猫蝶就是耄耋的意思,代表长寿,上面的兰花代表高雅。这件满族大氅是中年以上妇女穿着的,而且是富贵人家。目前它的市场价值在3万元左右,要是拿到国际市场上,价格还要高很多。王金华说,可不要小看了这些清代女装,在当时,制作这样一件衣服要费时一年半左右,需要花费几十两银子,相当穷人家几年的口粮。

    王金华说,他喜欢收藏清朝女装,尤其是富贵人家的女装。因为这些服饰不但制作极其精致,而且上面的花饰超脱了皇家死板的规制,充分发挥了民间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更富有艺术活力。王金华认为,这些清朝女装的艺术价值,比清朝皇帝的龙袍高。

    明清织绣极鼎盛  隆福寺有荷包巷

    王金华介绍,中国的织绣艺术,在明清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尤其是富贵人家的服饰,织绣极其精美。那时候,很多宫女收入低微,还要给家里寄钱补贴家用,就学绣一些皇家才有的织绣样式,制作一些小饰物,然后委托太监带出宫去卖,换一点银子。那时候北京出的荷包、扇套、镜盒都非常精美。清朝时候,北京的贵族讲究身上要挂7至9件荷包、扇套等物,十分豪华。老北京的隆福寺附近还专门有一条“荷包巷”,里面卖的各种荷包,很多都是宫女制作的。

    很多从民间收上来的小荷包、小香囊、扇套,都蕴涵着普通人的一段故事,其中有很多被当年主人送给情郎、参军的丈夫、赶考的举子的信物,寄托着无限的情谊。这些东西往往被压在箱子底,保存一生,或者传给下一代。

公司标志
编辑:
连天红 藏家故事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