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收藏,他记录了一段历史

2010-10-15 08:31 来源:七藏网 我要评论    

分享到:

    有订报、看报习惯的人不在少数,但把报纸作为收藏品进行收藏的人却不多见。

    收藏报纸叫集报,是一种着手容易坚持难的事。市区的徐光达,坚持集报20余年,收藏了全国各地的报纸5000余份。他的报纸收藏,不仅是极大丰富和影响了他和家人的生活;还记录了时代前进的脚步,展示了数十年峥嵘岁月的变迁轨迹。

    有一种收藏叫集报

    徐光达现在的家在市区新田园住宅小区,房子不大,主要的陈设品就是他收藏的报纸。

    徐光达说,当初集报的缘由很简单,大有灵光一现的味道。

    1986年,有一次,他到当时还设在市区县前头的市图书馆办事。图书馆前面有个阅报栏,里面贴有几十种报纸供市民阅读。徐光达注意到,各种报纸报头的书法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字体书风都很精彩,就有了收藏报纸的念头。

    经过了解,徐光达还初步得知,集报包括对报纸的搜集、整理、分类,加上报纸所独有的思想性、艺术性、史料性和权威性,更可以提高集报人的品位。报纸和其他收藏品一样,遵从“物以稀为贵”、“历久弥香”的原则,通常来讲,存世量越少、时间越久远的报纸收藏价值越高。

    徐光达说做就做,他马上从身边着手,开始收藏本省和本地区的报纸。但说时容易做时难,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各种各样报纸,但真正有收藏价值的却不多,徐光达琢磨着必须另辟蹊径,才能丰富自己的收藏。

    不久后,徐光达了解到国内有一个“报友”组织,其成员分布全国各地。找到“家”的感觉让徐光达很兴奋,他马上着手给各地的报友写信,与他们建立联系,互通有无,交换藏品。徐光达还给50多家报社写信,向报社索求报纸收藏。路子宽了,徐光达的收藏品与日俱增。

    当时市区水心一带有报纸收购站,徐光达的身影经常出现在那里。那时一份旧报纸一般是5分钱,徐光达出价1角去挑他的收藏品。这样,他就有了在废报里任意挑选的权利。在报纸收购站,徐光达挑选到数百份很有收藏价值的全国各地的报纸。

    当时市场上的小贩还普遍采用旧报纸包商品,有的旧报纸在市场上难得一见。徐光达就特意买了新报纸,以加倍的数量与小贩交换自己相中的旧报纸。

    而一有机会出差,徐光达唯一感兴趣的就是到报亭里买有收藏价值的报纸。

    就这样日积月累,到去年他家从水心搬到新田园时,光报纸就装了50个纸箱,让搬家公司的工人也着实惊奇了一把。

    故纸展现峥嵘岁月

    从集报的角度看,具备收藏价值的报纸首选试刊号、创刊号和终刊号,其次是特色报纸和外报,而越有年头的报纸,当然是越有收藏价值。

    在徐光达的收藏中,年头最大的是一份1962年5月18日的《浙南大众》。这是一份4开小报,头版的主要内容为毛泽东《词六首》,第三版是郭沫若的长篇文章《喜读毛主席“词六首”》;其他版面主要是反映我市各地生产情况的新闻,很有当时的时代特色。徐光达说,在1990年,有一个朋友知道他收藏报纸,对他说自己家有一份很旧的《浙南大众》,可以送给他,徐光达赶紧跑到朋友家,简直如获至宝。

    徐光达收藏的另一份1980年10月23日的《浙南日报》,第一版的《生产任务包干利润超额分成》,报道的是温州棉织厂试行分车间经济核算,当年利润超计划3倍;《严格执行承包合同兑现奖赔》,报道的是建胜大队根据新情况做好秋收分配工作的新闻,反映了改革之初工农业生产中试行定额包产和家庭承包后出现的新气象。

    报纸的社论,也是徐光达重点收藏的内容。他收藏的最早的社论是1972年《人民日报》、《红旗》、《解放军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三周年的社论——《夺取新的胜利》。社论的主题是“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

    他收藏的另一篇《人民日报》庆祝新中国成立三十八周年社论《让伟大祖国更加生气勃勃》,其主题则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搞活总方针。”两篇社论一对比,时代特色很鲜明。

    徐光达还有收藏报头的习惯,至今已收藏报头2200余个。

    工作之余,徐光达还对自己的报纸进行了整理,光目录就有厚厚的三卷。

    徐光达说,温州本地的报纸他收藏得最齐全,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是温州报纸最多的时期。其中不少报纸从创刊到停刊,重要的内容他都有收藏。他的收藏,也直观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温州报业史。

公司标志
编辑:
连天红 藏家故事

相关文章

百万悬赏